汉字趣探:百家姓之易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易,会意字,读作yì。甲骨文三种字形:左中右结构,左是一个容器,中是一个有液体的带把手且明显大的容器,右边是一只手或两只手,像要抓住把手往左边的容器里倒液体;左右结构,左是一个容器,右是一个装有液体的容器,朝左边容器倾斜;左右结构,左为氵,右为一个简化的容器,剩下带把手的容器的一边。金文有四种字形:商及周早部分金文承接甲骨文第三种字形;周早的“德簋”和“叔德簋”金文字形是一个装有液体的带把手的容器;周早“大鼎”金文字形发生变化,把手上移到顶部并向左侧倾,容器变成一条弧线连在把手上形成左半包围,其下是液体变成的三条竖线;春秋“蔡侯申鐘”金文字形,把手的圆形中间增加一个点,连接把手的容器仍为一条弧线,形成右半包围,其下是液体变成的三条向左的斜线。战国时期陶文字形上下结构,上为日,下为勿。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易。最初,人们用把液体从有把手的容器倒入无把手容器,可能是用土陶酒壶往酒杯倒酒,会意轻松做到。
《说文解字》:易,蜥易,蝘[yn]蜓,守宮也,象形。许慎把易字的源头解读为变色龙一类的动物,以为易字的日是变色龙的头,勿是变色龙的四肢。由于许慎没有见到易字的甲骨文,析形错误,不足为奇。
用酒壶往酒杯倒酒,举手之劳,引申为轻松,不难。《国语·晋语·重耳自狄适齐》:奔而易达,困而有资。(狄地出走时轻松到达,窘迫中能得到资助。)如,轻易,容易。
酒自壶入杯,引申为改变,变化。《战国策·魏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寡人(秦王)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换取安陵。)如,移风易俗,易字,易辙。
引申为更换,替代。《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古人们在野外的洞穴里居住,后世圣人发明房屋宫殿代替穴居。)
引申为交换。《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楚国围攻宋国,逼得宋国人没有粮食,相互交换孩子吃。)如,易货贸易。
走平缓且没坑洼的路如倒酒一般省劲,引申为平坦。两汉·枚乘《七发》:羁[j]坚辔[pèi],附易路。(给它套上坚固的辔头,让它在平坦的路上奔跑。)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
引申为性格和蔼。《庄子·刻意》: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圣人胸怀宽广则和蔼可亲,和蔼可亲则淡泊名利。)
酒壶的酒倒入酒杯,引申为蔓延,传播。东汉《东观汉记》: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断绝它的根本,不让它繁殖,是怕它到处蔓延。)如,易种(蔓延其种)。
由改变、替代等义引申为整治。《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二十三节》: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治理好他们的田地,减轻他们的徭役和赋税,就能够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古代指阴阳变化消长的现象。《管子·山至数》:王者乘时,圣人乘易。(成王业者善于掌握时机,称圣人的善于掌握变化。)如,周易。
远古人类根据氏族群体的大小以及食物情况而不断迁徙,这使得其领地范围不断发生变化,引申为边界。《荀子·富国》: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看一个国家治乱的好坏,来到它的边界,就可以看出端倪。)此义后写作埸[yì]。
新石器时代,人们发明了陶器才可以盛水,才可能出现用有把手的容器(陶器)把液体(水或酒)分倒进另一个小容器(陶器)供人饮用的现象。远古人把这个过程用符号记录下来,经过漫长的字形演变,最后写作易。
水无定形,随容器或者河道变化而变化。于是,在今易水河一代生活的远古人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易水。易县,因易水而得名。易姓,因易水而得姓。
战国时期,易水曾流经中山国。因此中山国被灭后,其贵族以易水为氏,称易氏。
据文献记载,易姓来源有:
1.源自中山国。战国时期,中山国被灭以后,其王室后代后来被秦国迁至太原,再逐渐南迁,分散于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并改姓易。
2.源自姜姓。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裔中有人被封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他便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易氏。
3.源自姬姓。周文王十五子毕公高的后代毕万,其后裔子孙中,有人食采于冀州东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孙遂以水名为姓氏,称易氏。
4.源自韩信后裔。吕后杀韩信一门,韩信一幼子得太尉陈平帮助,由乳母带出,远遁江南,改姓为易以自保。今广东鹤山坡山易姓是其中一支。
易姓如今人口180多万(2018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24位。
诗曰:
易指酒自壶入杯,
轻易而举劲不费。
易经影响古到今,
悲歌易水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