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姚

(2019-05-08 23:20:46)
标签:

杂谈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姚

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姚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姚,会意兼象形字,读作yáo。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周代金文有两种字形:一是左右结构,左为一个S型两侧各有一个止,右为女;二也是左右结构,与第一个字形左右相反。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姚。异体字有窕。本义来到两族界河的适婚女子。

        姚字由女和兆构成。兆是会意字,甲骨文两种字形,都是左中右结构:一是左边一个倒人,右边一个正人,中间是川(水,界河);二是左边一个倒人,右边一个正人,中间一个S形(水字的简形,界河)。商代金文字形两种:一是“车兆觚[g]”左中右结构,左边一只朝下的脚,右边一只朝上的脚,中间S形界河;二是“戈兆系爵”左中右结构,左边一只朝上的脚,右边一只朝下的脚,中间的S形界河上端带一个箭头,可能指示水的流向。战国时期“云梦日乙”秦简字形左中右结构,左边一个倒人,右边一个正人,中间的S形界河写作乚[y]。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北中间加乚。魏碑字形开始写作兆。楷书写作兆。本义界河两侧各有人走动。
        如此看来,姚的意思就是来到界河两侧的不同族群的女子。

        因为远古人发现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有缺陷,所以禁止氏族部落内部通婚。要避免近亲结婚导致不良后果,就要与异族通婚。
        母系氏族社会实行的是异族群婚制。每年春天,不同氏族部落的适婚男女,就来到界河边,各自寻找意中人。人们把这种情况用符号记录下来,写作姚。
        在母系氏族社会被父系氏族社会取代的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年到4000年间),异族群婚制逐渐被异族对偶制取代,适婚男女到界河寻找意中人的习俗保留下来。久而久之,两族边界地区就形成了固定的相亲场所,叫做姚墟。墟,通圩,河岸。后引申为集市,可能与适婚男女在界河相亲有关。
        如今的传统节日三月三女儿节,主要内容就是适婚男女来到河边(边界)寻找意中人。这可能是古老传统的延续,更是姚字本义的生动体现。

        氏族内部不能通婚,异族女子去界河寻找意中人。爱情是甜蜜的,姚引申为美好,美丽。《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xun]子,莫不美丽姚冶。(现在世上犯上作乱者,乡里轻薄少年,没有不美丽妖艳的。)如,姚冶,通妖,可写作妖冶。妖是后起字,有可能是姚的异体字。
        女子一般是在家或者周围活动,界河一般远离日常生活的地方。姚引申为遥远。《荀子·荣辱》:其(圣王治理天下的原则)流长矣,其温厚矣,其功盛姚远矣。(圣王治理天下的原则源远流长,蕴积非常深厚,功绩名声传播遥远。)
        远古,各氏族部落都遵循与异族适婚男女通婚的原则。在母系氏族社会,是异族男子到女方所在氏族生活。在父系氏族社会,是异族女子到男方所在氏族生活。但无论如何,都是一方的男或女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地方,到另一方所在氏族生活。姚引申为交换。周代儿童识字课本《史籀[zhòu]篇》:姚,易也。(姚,交换的意思。)

        经过漫长的岁月,有的氏族部落就把两个族群在界河处相亲活动当作自己的图腾标识,甚至建立了方国姚国,称为姚姓,成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因为这样的界河非常之多,因此叫姚的地方有很多不足为奇。古姚国具体在何处,目前并没有定论。近年来,在宁夏彭阳县姚河塬发现商周诸侯国遗址,有大型墓葬群,或许是古姚国,但因为没有发现印章,还不能最后认定。
        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生于姚墟,居于妫[gu]水,因而,既姓姚,又姓妫。或许,虞舜的母亲就是通过在两族界河相亲方式迎娶回来的异族女子。
        至于姚墟的具体位置,众说纷纭,但河南濮阳、山东鄄[juàn]城、浙江余姚都声称历史上有姚墟这个地方。《诗经·国风·鄘风·桑中》就描述了适婚男女在桑间濮上幽会的场景,这基本上就是姚字的本义。换句话说,凡是两个族群的适婚男女来到界河寻找意中人的地方,都可能得名姚墟。
        据文献记载,姚姓来源有:
        1.出自妫姓。相传五帝之一的舜,因生在姚墟,其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2.出自子姓。据《路史》记载,春秋时有姚国,为商族的后代,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姚氏。
        3.他族改为姚姓。西晋时有羌族首领姚戈重,本是汉时西羌烧当氏的后人,自称是帝舜的后代,故而改姓姚。
        姚姓如今人口约500万(2018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51位。

诗曰:
姚指异族适婚女,
个个姚冶又美丽。
姚远边界来相亲,
挑个郎君心欢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