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姜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姜,形声字,读作jing。甲骨文三种字形:上下结构,上羊下女;上下结构,上羊角下女;左右结构,左女右羊,或者左羊右女。周代早期金文与上下结构甲骨文字形相同。周代中期金文将女字写作母字。周代晚期母字又简化为女。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姜。本义为戴羊头首饰的女首领。另外,上世纪五十年代简化汉字时,把薑也规范为姜。
姜,有的解释为牧羊女,不确切。牧字甲骨文有四种字形:左牛右攴;左羊右攴;在第一二种字形基础上加彳止(辶),形成第三、第四种字形。因此,姜绝不可能是牧羊女。
羊是一种温顺的动物,一定是最先被人类驯服的。驯服羊之后,人类从狩猎阶段进入游牧阶段。中国古文字中带羊的字非常多,就说明了这一点。戴着羊头首饰的女首领,说明姜字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
从甲骨文字形看,姜字的画面感很强:处理公务时,女首领戴着羊头头饰;处理完公务,女首领就把羊头头饰摘下来放在身旁。周代金文字形的姜,用母代替女,说明女首领是母亲,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祖母。
姜字揭示了一个秘密,一如社会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远古存在过母系氏族社会。三皇五帝之说,描述的是后来的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况。父系氏族社会,是完全取代母亲对氏族主导作用而建立的。比如“后”字,本义是女人生孩子。众所周知,男人是不会生孩子的。但已是男权社会的夏代,却把君主称为后,正是对母权的彻底剥夺。
顺便说一下,姜还是薑的简化字。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肥大,呈不规则块状,有辛辣味,可作蔬菜、调料并供药用。薑原本生长在南亚。南亚处于中国的疆界边缘,薑又可以种在田地的边上,所以被称为薑。薑很早就被当做调味料,《吕氏春秋•本味》:和之美者:阳朴之薑,招摇之桂。(调料调合味道好的:四川阳朴的姜,桂阳招摇山的桂。)
从《水经注•渭水》所说的“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看,古姜水是渭河中上游的一条支流,岐水的一段,流过姜氏部落聚集的地方。这里被称为姜氏城,在今陕西省宝鸡市境内。当时在这个地方,羊是人们饲养的主要牲畜,是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从出土文物看,至少8000年前,羊已经成为生活在黄河沿岸的远古人的伙伴。人死之后,还要把羊制作成陶俑陪葬。这说明,人已经须臾离不开羊了。
姜姓来源与羊有关,并直接来自戴羊头头饰的女首领。那时的人把女首领的形象用符号姜记录下来,并把姜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于是,姜就成为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姓之一。他们生活的地域,或许就叫做姜,还产生过远古方国姜国。他们赖以为生的河流,或许就得名姜水。
古籍《国语》认为,“炎帝以姜水成。(炎帝因姜水为姜姓。)”这说明姜水得名之后,炎帝才得了姜姓。
炎帝时期,已是父系氏族社会,女首领变成了男首领。人们已经驯服了牛,牛头成为氏族部落首领的头饰。传说炎帝是牛头人身,可能因为戴着牛头头饰比戴着羊头头饰显得更加威猛。
西周时期,姜水两岸,牧羊女赶着羊群,可能还唱着当时的流行小曲,甚至吹着骨笛,引来小伙子的目光和追求。《诗经·国风·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她是美丽姜姑娘,举止娴雅又大方。)
据文献记载,姜姓来源有:
1.源自炎帝。周初,姜尚字子牙封于齐,称为太公。战国中期,齐国被田氏篡权。姜姓子孙被迫离开齐国,有的以国名为氏,称齐氏,有的继续以姓为氏,称姜氏。
2.源自外族改姓。除古代华夏族繁衍而来的姜氏,还有外族改姓。北魏雍州蜀族姜氏;南北朝时期,梁国的武兴姜氏;北宋吐谷浑部中的羌人中有姜氏。
3.源自满族。清朝满洲人有姜氏,是汉民满化后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清朝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
不排除外族姜姓也与牧羊有关。
另据考证,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到现在,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姜姓如今人口430 多万(2018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 54 位。
诗曰:
姜字本义女首领,
羊头首饰很威风。
姜尚助周灭殷纣,
一举成功留美名。
薑字本是一种草,
长在路边和田埂。
都说薑是老的辣,
炒菜煲汤缺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