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宦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宦,会意字,读作huàn。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西周时期“仲宦父鼎”金文由两部分组成,上为宀(室),下为臣。战国时期竹简字形和篆文字形,与金文字形大致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宦。本义为家奴。
宦字由宀和臣组成。宀指家或室。臣字甲骨文是一个竖目且眼球突出,这种状态只有人匍匐在地并扭头往上看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人的这种状态,是表示服从。因此,臣的本义是被他人使唤的人,奴仆。
君王的家奴与普通人的家奴不同,是有一定地位的,甚至有官品。如,西汉时,宦官的俸禄和郎中一样。因此,《说文解字》把宦解读为仕即官,是有道理的。
宦的职责是贴身伺候皇室成员。到西汉末为止,宦多数都未经阉割,结果就发生了皇帝的后妃怀上“非龙种”的事。比如,秦国宦官嫪毐并未阉割净身,竟然和嬴政的母亲赵姬生有二子。
西周时期的“仲宦父鼎”铭文:中(仲)宦父作宝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从铭文内容看,这个仲宦父并没有被阉割,而是有家室的正常人。
宦,摇身一变,从家奴成为贵族或帝王的贴身奴仆。《国语•越语》:令大夫种守于国,与范蠡入宦于吴。(于是就叫文种留守在越国,自己带着范蠡到吴国给吴王做臣仆。)如,入宦(入宫为奴)。
宦官并不像家奴那样没有什么地位,相反,他们的地位还是相当高,俸禄爵位一样都不能少。《汉书•惠帝纪》:宦官尚食比郎中。(宦官的俸禄与郎中相同。)如,入宦(入朝做官)。
引申为把官职授予某人。《左传•宣公二年》:及成公即位,乃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等到晋成公即位,就把官职授给卿的嫡长子,并且给他们土田,让他们做公族大夫。)
引申为官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蔺相如,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家的门客。)《说文解字》:宦,仕也。(宦,做官。)如,宦臣,宦海,官宦。
引申为做官。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你我在此就别过,都是在外做官人。)如,官游(在外做官)
引申为学习官吏的事务,或许古代也有类似今天的后备干部培训班。《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在外学习做官三年了,不知母亲还在不在。)
由于东汉之前,在内宫伺候后妃的男子里,有与后妃有染导致生子的,因此,为保证后妃所生的孩子一定是皇帝的龙种,对皇宫伺候后妃的男子实行严格净身的做法便从东汉开始了。因此,宦引申为阉割。如,宦牛(阉割的牛)。
宦官与太监并不相同。宦官早已有之,而太监一词出于辽代,元代也有太监,但都是独立的官职,与内侍宦官无关。明太祖朱元璋,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由十二监、四司、八局组成的二十四衙门。十二监的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这些太监均由宦官担任。从此,宦官与太监合二为一。
宦字本义是家奴、家臣,后引申为皇室的内侍,与后来用阉人充当宦臣无关。因此,宦姓是取官宦之义,而非阉宦。就是说,宦姓当是官宦之后以先祖的官职为氏。
据文献记载,宦姓的来源有:
1.源自非阉宦的仕宦人家,以官称为氏。大明正德的年间,由皇帝赐姓于太子太保满门姓宦。从此,宦姓开始盛行。
2.源自舜之后裔。传鬼谷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陈梅林的,学艺下山后却难登仕途,求官不第,最终其妻也离他而去。临终前嘱咐其子,我一生未入仕途,希望你能完成此愿,并改为宦氏,以慰此念。遂其后人以宦为姓。
3.源自少数民族。蒙古族和土家族的族人中有宦姓分布。
如今宦姓人口约 13 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 379 位。
诗曰:
宦字本义指家奴,
又作内臣皇宫入。
明朝开始通太监,
宦海沉浮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