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扶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扶,形声兼会意字,读作fú。甲骨文字形有两个,一是两个有四肢和大方头的人正面走来,右边的人用一只手轻轻架着左边的人的胳膊,二是写作大(人)被一只手臂轻轻架着胳膊的样子。商代《扶卣》和周代早期《扶鼎》的金文字形左右结构,承接甲骨文第二种字形,但有所变化,左边人形写作大字,其上连着一横一竖十字交叉,如成年人束发叉簪子状,写作夫,右边手臂变成又(手)。战国时期《云梦法律》的字形是左右结构,手在左边变成扌,右边是夫字。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扶。本义一人搀着另一人。
扶由扌和夫组成,甲骨文的扶和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夫指戴发簪的成人的样子,扶则是一个人搀着另一个人的样子。从商代金文开始,被搀的人写作夫字。
成人被搀着,一般是体弱的老人或者病人。西汉·刘向《战国策·齐四·齐人有冯谖者》:民扶老携幼,迎君(孟尝君田文)道中。(当地百姓扶老携幼,在路旁迎接孟尝君。)《乐府诗集·木兰诗》: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父母听说木兰回来了,相互搀扶来到城外迎接她。)
引申为支持,支撑。《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蓬草长在挺直的麻地里,不用支撑,自然挺直。)《礼记·问丧》: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身体有病,体质很弱,需要用杖来支撑病体。)进一步引申为带病,抱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王允对吕布说)只得扶病出送。(只能抱病出来恭送将军。)
引申为帮助。《战国策·宋卫·梁王伐邯郸》:若扶梁伐赵,以害赵国,则寡人不忍也。(如果帮助魏国进攻赵国而损害赵国,那么寡人又不忍心。)如,救死扶伤,扶贫,扶助。
引申为拄着,持着。《汉书·贾山传》:民虽老羸癃[lóng]疾,扶杖而往听之。(百姓中即使那些老弱病残之人,都拄着拐杖前去聆听。)如,扶墙,扶梯,扶栏眺望。
搀扶老弱者时,手掌朝上,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开,用四指托住被老弱者的胳膊,引申为托起。《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凭借上升的旋风飞到九万里高空。)
四指的宽度引申为长度单位,称为扶。《韩非子·扬权》:故上失扶寸,下得寻常。(所以君上失掉一尺,臣下就得到一丈。)
如果被搀者为主,搀者则在旁边辅助,引申为旁边,旁侧。《淮南子·人间训》:夫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乌鹊知道一年中哪个季节多风暴,于是不会在树高大的主干上筑巢,而是低矮的旁枝上筑巢。)
远古人和现在的人一样,老弱病时需要他人搀扶,人们就把这个情况用符号扶记录下来。在氏族中,老者往往是受尊敬的、有经验的人,也是氏族的族长。族长老弱时,行动不便,需要有人搀扶他们。经常担负搀扶族长的人,就被称为扶,久而久之扶就成为搀扶老弱者的一个称呼,后来成为他们的姓氏。
据文献记载,扶姓的来源有:
1.源于姒姓。大禹有一个大臣叫扶登,专责为君王营造都城、宫殿、祭坛等,辅佐君王登位,因称“扶登”,相当于周朝的大司空,现在的建设部长。在扶登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扶登氏,后简称扶氏。
2.源于赐姓。秦末,有一个男巫叫嘉。楚汉争霸时,他给刘邦献策先占三秦,以为根据地,然后再称霸天下。刘邦照此办理最终建立了大汉王朝。刘邦赐嘉扶姓,从此叫扶嘉。其后裔子孙以扶为氏。明崇祯时,大臣胡克俭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治史弊,为国除奸,为抗击外族和保卫大明江山立下功劳,封其为太子少保,赠刑部尚书,赐姓扶,表示扶持明朝社稷之意。其后裔子孙就改胡为扶。
3.源于鲜卑族。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跋部中有乞扶氏部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乞扶氏改汉姓为扶氏或伏氏。
4.源于盘古氏。古代,在今湖南新化梅山一带,有南蛮族,族人中多有称扶氏的,这里的人自称是盘古的后代。
5.源于少数民族。锡伯族、满族等族人中有扶姓。
扶姓如今人口数量很少,具体数据不详。
诗曰:
扶指体弱有人搀,
行动不便病老年。
扶摇万里凌云志,
扶植后进在杏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