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探:百家姓之闻
作者:万庆涛 王鸿杰
闻,会意字,读作wén。甲骨文字形大致有三种。一是一个人头部只有一只大耳朵。二是一个朝左或右跪坐的人,一手放于口前似在呼喊,有的声波震动(手指附近的几个点表示),头部有一只大耳朵。三是一人跪坐人头与耳朵分离了。金文把人身去掉,左右结构,大耳在右,口变成曰,手移到曰上且变形为千与曰连成一体。战国时期竹简基本承接金文字形。战国时期印章则另造形声字聞,以門内有耳表示。篆文承接战国印章字形,隶变后,楷书写作聞,简化字写作闻。本义听到。
本义听到。《论语·仁里》: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如,闻鸡起舞,闻过则喜,闻所未闻,充耳不闻,耳闻目睹。
引申为听到的事情,信息,消息。《吕氏春秋·慎行论》: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如,传闻,旧闻,奇闻,趣闻,新闻,秩闻。
引申为见识,学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如,浅闻小见。
引申为使(人)听到,传播出去,传布,传扬。《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廉颇率领赵军征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他以勇气闻名于诸侯各国。)如,闻名遐迩。
引申为好的名声。《诗经·大雅·卷阿》:颙[yng]颙昂昂,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贤臣肃敬志高昂,品德纯洁如圭璋,名声威望传四方。)如,闻士(有名望的人),闻人(闻士)。
引申为接受,谦词。《左传·昭公十三年》:(枝如子躬)臣未闻命。(枝如子躬说:外臣没有听到这样的命令。)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语音由发音器官口腔发出,通过空气的波动传播到听觉器官耳朵,人们就可以听到声音并且了解声音所代表的意思。这就是闻。
气味也是通过空气这个载体,传播到嗅觉器官鼻子,从而感觉到各种气味。人们发现,犬的嗅觉最灵敏,便用臭(读作xiù,犬的自——鼻子)来表示感觉到气味。因为臭被引申义专用,人们另造嗅表示。
既然声音和气味都是通过空气作为载体进行传播的,又由于嗅与犬(狗)有关,人们不愿意与狗为伍,于是就用闻取代嗅,使闻在识别声音的同时,又可以辨识各种气味。《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善良的人在一起居住,就像走进长着芝兰的房间,呆久了就感觉不到它的香味。)如,闻到芬芳,闻到辣味,臭不可闻。
中医有望闻问切四种诊疗手法,其中闻诊,是指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据文献记载,闻姓来源有:
1.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郑国有闻邑,故址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荥阳市虎牢关一带地区,亦称汜[sì]水关、汜水镇。后来,闻邑被晋国夺占,被改名为汜邑。原闻邑的人以闻为氏,称为闻氏。
2.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国太史左丘明,他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流传千古,至今也是人们考证春秋历史的重要史料,因称“古之闻人”、“鲁之君子”。左丘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名号为氏的,称闻人氏,后简化为闻氏。
3.源于姬姓。春秋时期,鲁国有少正卯,是当时法家代表。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宏然、远近闻名的人,被世人誉为“闻人”。其后代支庶子孙中有以先祖“闻人”之号为氏的,后简为闻氏。
4源于姜姓。南宋信国公文天祥的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文天祥的护国军失败后,其二十四子带其后裔族人从江西吉安迁徙到浠水一带(今湖北麻城),改文氏为谐音的闻氏。
5.源于少数民族。满族、锡伯族等族人中有闻氏。闻姓如今人口19.8万人,按照人口排列第305名。
诗曰:
闻字本义指听到,
声音传入人耳道。
闻过则喜真君子,
一闻千悟称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