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蒲
蒲,形声字,读作p。甲骨文、金文都没有发现此字。战国时期,咸阳秦墓陶器上有戳印“咸蒲里奇”字样,《云梦秦律》竹简有蒲。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蒲。本义蒲草。
蒲由草、水和甫组成。甫字甲骨文是移栽的幼苗状,而金文则更像蒲草的果实,叫蒲棒,以蒲棒代指蒲草。
浦是会意字,甲骨文是一只手在水中拔一棵草的样子。本义为拔水草。后来,浦字为引申义“濒水”专用,于是在浦字上加草字头,写作蒲来表示这种水草。
实际上,核心偏旁“甫”字,实为两个来源。一个是指要移栽的幼苗,其衍生字是圃、辅、傅等。而金文的甫,则是一个结果的蒲草,即蒲棒。就是说,表示移栽的幼苗的甫与表示蒲草甫,在后来的文字使用中被混为一谈,但从二者的衍生字来看,还是有所不同。
蒲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或水岸边,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夏天开黄色花,亦称香蒲,果实似火腿肠,称为蒲棒,又似蜡烛,蒲草又称为水烛。蒲草的花粉叫蒲黄入药,有凉血止血、活血消瘀的功效。
蒲草可编席、扇子等。《说文解字》:蒲,水草也。可以作席。《诗经·国风·陈风·泽陂[bi]》: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池塘四周有堤坝,中有蒲草和荷花。)《周礼·地官司徒·泽虞》:共其苇蒲之事。(供给所需的芦苇和蒲草编织的席子。)
远古时,人们没有镰刀等工具,需要蒲草时,就用手拔。这时,人要尽量伏下身体,抓住根部拔,借指匍伏,手脚并用爬行。《左传·昭公十三年》:奉壶饮冰,以蒲伏焉。(捧着用壶盛着的冰水,悄悄地爬过去。)如,蒲伏(伏地而行),蒲服(蒲伏,伏地膝行),蒲望(蒲伏)。后来写作匍匐。
匍,勹[bo],手臂环抱的样子,甫是浦的省形,本义手拔蒲草。匐,畐,古代一种陶质容器,状如现在的花瓶,读作fú或bì。拿畐要小心摔碎,就必须用手臂环抱着它,是为匐。匍匐组合在一起,本义伏身拔蒲草并抱在怀中。后来引申为伏地而行。
由于远古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因此,蒲草在各地都可见到。蒲草的根茎可食,蒲黄还能止血、活血,蒲草可用于铺房顶,还可编席子、扇子、篮子等生活用品,成为远古人的好伙伴。
带蒲的地名非常之多,如,蒲邑,即今河南省长垣县;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市;陕西省有蒲城县,河南省南阳市有蒲山,山东省有蒲台县,等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蒲草为我们贡献了多个字。除甫、浦、蒲和薄等之外,还有重、董及其衍生字等字。(参见《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董》及《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薄》)
蒲草既然是人类的好朋友,特别是蒲草生长环境要求不高,有水就可。远古人类企盼氏族部落壮大,人丁兴旺,希望像蒲草那样大量繁衍。于是,人们就把蒲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称蒲氏。凡有蒲草的地方,都可能有蒲氏。这从蒲氏来源多样可以看出。
据文献记载,蒲姓来源有:
1.源于封邑。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植物。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于是,人们以蒲为氏。
3.源于姒姓。远古时,舜帝有个老师,他成天穿着蒲草编织的衣服,人们称他为蒲衣子。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的,称蒲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蒲氏、衣氏。
4.源于己姓。夏王朝时期,舜帝的裔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永济蒲州),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封邑名称为姓氏的,称蒲氏。
5.源于高阳氏。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封地在蒲地(今山西隰县),后建立有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称蒲氏。
6.源于有扈氏。东晋时期,氏羌西戎酋长苻洪,先祖就是有扈氏部族的后裔。因苻洪家中有一水池,池中蒲草“高五丈,五节,如竹形”,为时人所异,人们即称酋长一家为蒲家,后他们家也以蒲为姓氏。
7.源于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等族人中有蒲氏分布。
8.源于阿拉伯人后裔。宋、元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有人以蒲作为汉姓。阿拉伯人的名字中,多用阿蒲,后省为蒲氏。
蒲姓如今人口很少,具体数据不详。
诗曰:
蒲字本指一水草,
此草浑身都是宝。
可编席扇苫草房,
治病救人离不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