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薄

(2018-10-28 13:30:02)
标签: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薄

        薄,形声字,读作bó,báo,bò。甲骨文、金文都没有此字形。篆文上下结构,上草下溥[p],隶变后,楷书写作薄。本义采集蒲草。

        要弄清楚薄,就要先弄清楚溥的含义。

        溥[p],浦 手(寸)。浦,甲骨文是一只手在水中采集一棵草茎,本义采集蒲草。由于在字形变化中,手(寸)消失,于是另寸(手)表示采集蒲草。

        浦后来为引申义“水边”专用,于是,在浦上加草字头,写作蒲表示这种草。

        就是说,薄,既可理解为在溥字上加草字头,强调采集的是一种草;也可理解为在蒲字下加寸(手),强调用手采集蒲草。如,薄姑,指采集蒲草然后进行编织的女子。

        有水的地方,就有蒲草,同时也有其他杂草生长,引申为荒郊野外。屈原《九章》: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辛夷死在荒野里。)

        蒲草丛中,也会夹杂着其他野草,引申为丛生的野草。《广雅》:草丛生为薄。

        一条蒲草的茎或叶没有什么重量,引申为轻。如,薄礼。

        蒲草有香味,又叫香蒲,但香味很淡,引申为不浓重,不厚重,清淡。如,薄酒,薄礼,稀薄,微薄,轻薄,薄弱。此义,口语读作báo。

        土地只给薄薄的一层肥,则肥力不够,引申为贫瘠,不肥沃。如,有薄田几亩。

        编织前,要在晒干的蒲草茎叶上喷些水,否则,茎叶就容易破碎,引申为脆弱,不结实。《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薄冰,薄弱,薄饼,薄片,薄脆。

        因为不厚,所以接近,引申为接近,迫近。《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薄而观之。(靠近观看。)如,薄暮,日薄西山。

        引申为品德不高尚。《周易·系辞下》: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孔子说:“德行浅薄而地位高贵,智能低下而心高志大,力量微弱而身负重任,这样的人没有几个是不招来灾祸的。”)

        引申为功力不深厚。如,薄技。

        引申为看轻,不重视,轻视。如,厚此薄彼,厚古薄今,妄自菲薄。

        引申为待人严苛。如,刻薄。

        引申为待人接物不庄重,肤浅。如,浅薄。

        引申为待人不热情,冷淡。如,薄情寡义。

        另,薄字在薄荷中读作bò,一种丛生且有香味的草,花开在枝干顶端。丛生谓之薄,花开顶端谓之荷,合成薄荷。

        薄姓或源于蒲草。远古时期,蒲草遍布沼泽。远古人把蒲草的根当食物,用蒲叶编织日常用品,用蒲草的花粉蒲黄疗伤,用蒲绒填充褥子和枕头。人们把采集蒲草的活动记录下来,写作符号“薄”。出于对蒲草的敬意,人们把薄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建立方国,人称薄氏。远古有薄姑国(在今山东省博兴县)、薄国(在今山东省曹县)。如今,博兴县和曹县仍然生长有大量的蒲草,为今人服务。薄姑,或许是发明用蒲草编织的女子,人们尊称她为薄姑,当时处在母系氏族社会,所建方国就称薄姑。

        远古,气候湿润,有大量的沼泽地,蒲草也大量生长,因此,叫薄的地方不少。

        据文献记载,薄姓来源有:

        1.出自薄姑氏。商朝时的诸侯贵族,又称蒲姑氏,因被封于薄姑(在今山东博兴县),遂以地名为氏,称薄姑氏,后简化为单姓薄。

        2.出自姜姓,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薄国(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又称亳),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薄氏。

        3.出自子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为氏,称薄氏。

        4.出自古代民族。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代北地区乌桓部有薄奚氏部落,入中原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5.出自古代羌族。东汉末年,羌人有奚薄氏部落,三国时期被称为蜀郡徼外羌、或北羌,原居西北地区甘、陕之间,后居于今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北部地区,后逐渐汉化,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6.出自满族。满洲有部族称波勒氏,世居黑龙江北岸和东岸一带。该氏族人数不多,有四个小分支,自清朝中叶起多改为汉姓薄氏。

        薄姓如今人口很少,没有具体数量,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37位(2013年)。


诗曰:

薄字本义采蒲草,

编成席扇用得好。

尖酸刻薄无品格,

义薄云天真英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