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宁
宁,会意字,繁体字写作寧,读作níng,nìng。甲骨文,上中下结构,上宀中皿下丂[kao3](示的变形),有的甲骨文没有宀,上皿下丂(示)。金文在皿上再心字,形成上、中上、中下、下结构,上宀、中上心、中下皿、下丂(示),强调心愿。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寧,草书楷化写作宁,异体字有寍,寕,甯。本义向天帝上供诚心祈求平安。简化字宁与表示贮存意思的宁[zhù]变成同一个字,将另文解读。
远古时期,人们对自身和自然都懵懂,没有任何了解,遇到事情都以为是天帝意志的体现。为逃避各种天灾,人们就在屋里(宀)搭起土台(示),在台上放上供品的容器(皿),祭拜天帝,把自己的心愿告诉天帝,祈求赐福。
宁字的本义是向天帝上供品,真诚祈求国泰民安,健康幸福。《尚书·周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人有五福: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善终。)如,宁静,安宁,宁谧[mi4],鸡犬不宁。
父母养育子女不易,女儿出嫁回娘家或子女在外回家探亲,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为父母做点事,为父母祈福,或者女儿回来看到家里(宀)的坛坛罐罐(皿)有粮,就放心了,引申为回娘家。《诗经·国风·周南·葛覃》:害[hé]澣[huàn]害否?归宁父母。(洗与不洗整理好,回家问候我父母。)如,宁亲。
父母去世,为父母守丧,也称为宁,或许子女为父母祈祷升天,转世享福。《汉书·哀帝纪》: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担任博士的官员,弟子父母去世,赐予三年服丧假。)
向天帝祈福完毕,不安的心情得到宽慰,心里就平静、安定了,引申为平静,安定。如,心绪不宁,宁日,宁神,宁家,宁亲(使父母安宁),宁乱,宁边(使边境安定)。
以上各项中的宁字都读作níng。
以下各项中的宁字都读作nìng。
宁字由向天帝祈福表达心愿,引申为自己的心愿,情愿,甘愿。如,宁肯,宁死不屈,宁缺毋滥,宁死不屈。
世道不公,使人心中不宁静,会发泄不满,引申为难道,岂。《诗经·国风·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即使我不去,你难道就不能来?)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侯将相难道都是祖传的吗?)
虚化成为连词,组成“宁……不(弗)……”,意思是“宁可(宁肯)……也不……”。《诗经·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弗顾。(即使他们没能来,不能说我缺诚意。)唐·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甯这个字形,出现在西汉额济纳居延前汉简甲渠侯官文书,后被汉族宁姓作为专用字。而古代,寍、寧、寜、甯,都是混用,并没有规范。由于上世纪简化汉字需要规范,上述字形全都规范为宁,与读作zhù的宁混为一谈。
在简化汉字之前,汉族宁姓都用甯。此姓源自夏商时期的甯邑,在今河南省获嘉、修武两县一带。或许,远古时期,此地曾作为向天帝上供祈求赐福的地方,并修建了城邑,可能还有祭坛。作为寧的异体字,甯更强调用心诚心地向天帝求福。
据考证,甯氏发源于甯邑,甯城则在获嘉县宣阳驿村,虽然这里已经没有了甯姓人家,但这里却有甯姓老坟,村民下地干活仍说“往宁坟摘花”、“往宁坟耙地”。
2009年,国家语委历时8年研制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保留了甯、泛、仝、谿、缐等姓氏的写法,不列入简化汉字。表中注明,甯只作姓氏人名用字,其他意义则同宁字。
由此可见,汉族只有甯姓,没有宁姓,但少数民族有宁姓。就是说,甯姓与宁姓是两个源流,都写作宁。
据文献记载,宁姓的来源有:
1.源自姬姓。卫国第一代国君是康叔姬封,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姬封,因获封畿内之地康国,称康叔。周成王继位后,康叔平定三监之乱有功,改封殷都朝歌,建立卫国。春秋时,卫武公将其子季亹[wi]分封于甯邑(今河南获嘉、修武一带),其后代以甯为氏。
2.源自改姓。五代后周皇帝柴荣第五子曹王柴祖训,在赵匡胤篡夺其兄皇位之后,改名柴熙让。在宋太宗赵光义时期,为逃避追杀,南逃至吉州庐陵彰华镇(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藤田镇)后,被一甯姓老妪收留,遂做了她的义子,改姓甯。
3.源于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水族、壮族、布依族、瑶族等民族均有宁姓,都读作Níng。
由于甯和寧(宁)简化引起的混乱至今没有理清,现在汉族的甯姓和少数民族的寧姓,在民间仍然写作简化字宁。
如今宁姓人口大约57.97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40位。
诗曰:
祈福天帝谓之宁,
探望双亲称归宁。
宁缺勿滥求质量,
鸡犬不宁瞎折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