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班
班,会意字,读作bn。甲骨文尚未发现,周代金文是一把刀从上插入两块玉(王)中。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班。本义用刀分割玉石。
虽然甲骨文尚未发现班字,但不代表商代以前没有用刀分割玉石的活动。比如,3000多年前,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玉器陪葬,总共有755件。而早在7000多年前河姆渡文化,玉器明显是分割磨制,而8000多年前的贾湖文化遗址的玉器,则只是把现成的小松绿石钻孔变成首饰而已。9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双鸭山小南山文化遗址发现了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玉器,都是钻孔打磨而成。可见,玉器加工是和人类发展同步的。
班字本义是用刀把玉石分割开,引申为分给。《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晋侯执曹伯,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前632年,晋文公伐俘虏曹共公,瓜分曹国部分土地给周边诸侯。)此义后另造颁表示分给,颁,左右结构,左分右页(人首),义为按人头分发。如,颁奖。引申为朝廷把重要文件公告天下所有人。如,颁布法令。头发有白有黑,黑白分明,也称为颁。《孟子》: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注重乡校教育,强调敬老爱幼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干活的事,就不会出现在路上了。)
用刀分割玉,引申为分开。《左传@襄公十八年》: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有调整马群的动静,齐国军队逃走了?)古代军队进攻和撤退的队形是不同的,马与马之间的关系也要从进攻队形调整为撤退队形,原来在一起的马被分开,原来不在一起的马被分在一起,此为班马。)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挥手从此别过,一起走的两匹马也因要分开而嘶鸣起来,依依不舍。)
班由分开引申为摊开,铺开。《后汉书@逸民列传》:道逢友人,共班草而言。(路上碰见老友,一起摊开草坐下聊天。)
远古时,人们把玉石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作为相互识别的信物。引申为按人分发,赏赐。《尚书·舜典》: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选择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各位君长。)此义后写作颁,左右结构,左分右页(头),会意按照人头分发。瑞,一种玉,可从中间一分为二。信物引申为兵符,君王拿一半,在外作战的最高指挥官拿一半,君王有令须派人手持兵符与指挥官对上,指挥官才认可这是君王的命令,然后执行。如,班师,特指调动军队回朝复命,或者胜利回师。
从整体分开,引申为以某种条件分类。按入学的时间,把所有学生划分为多个大致相等部分,称为班。如,一年级三班,同班同学,班长。如今把党组织的一把手称为班长。把文武大臣或后妃按照爵位划分的等级。如,按部就班。《左传·文公六年》:辰嬴贱,班在九人,其子何震之有?(辰嬴低贱,在后妃中位次第九,她儿子如何震得住其他王子呢?)
一天二十四小时,按不同时段分别派人值守称做班,如,三班倒,早班、晚班、夜班。
按照不同时间段固定开行的汽车、火车、飞机。如,班车,班机,航班。
军队作战,需要分多个层次,引申为基本作战单位,如,一连一排一班。
玉石一般情况下是不纯的,用刀分割玉石,按照纹路进行,引申为有杂纹。屈原《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班陆离其上下。(云霓越聚越多啊忽离忽合,五光十色上下左右飘浮荡漾。)引申为人到一定年龄黑发里长出白发。《晏子春秋·外篇》:有妇人出于室者,发班白,衣缁布之衣。(有妇人来到室外,头发斑白,穿黑色的衣服。)此义后用斑字表示,更加强调不同的纹路。如,斑马,斑驳陆离。
旧时对剧团的称呼,或许是剧目有文戏武戏,仿照朝廷的文武官员,称之为戏班。如,班首(班头;为首的),班本(指戏文本),文班,武班。
班姓,从字的本义看,当是远古掌握了分割玉石技艺的人及其家族。他们以班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人称班氏。
据文献记载,班姓来源有:
1.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国有令尹阙班。秦国灭楚国后,其后裔迁居晋地和代地(今天山西全部、陕西东南、河南北部、河北中西部、内蒙古中部等),并以祖先名字为氏的,称班氏。
2.源于子姓。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耏[ér]班。在耏班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的,称班氏。
3.源于姬姓。鲁班,姬姓,公输氏,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春秋时期鲁国人。“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在公输班的后裔子孙和弟子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的,称班氏。
4.源于少数民族。今瑶族、壮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班氏族人分布。
班姓如今人口有27.3万(2010年),按照人口数量排位第269位。
诗曰:
班指用刀把玉割,
玉分等级人分爵。
按部就班列文武,
班师回朝奏凯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