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封
封,象形兼会意字,读作fēng。甲骨文有三种字形,一是一棵根部有土的树,二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右上方多出一只手(又),三是在第一种的基础上左右各多出一只手,意思是栽树。商代和周代中期金文继承了第三种字形,但周晚、春秋、战国时期金文都继承了第二种字形,战国时期的手形变成了寸(还是手)。篆文整齐化,隶变时根部有土的字形讹变为圭字形,楷书写作封。封本义栽树。
远古时期,在平原地带的各氏族部落在各自边界栽种树木,以表示边界,疆界。《周礼·地官·大司徒》:制其畿(jī)疆而沟封之。(制定各国的畿疆而挖沟起土以为界。)
栽树时把树放入坑中,然后用土填实,引申为密闭,关闭,与外界隔绝。《史记•项羽本纪》: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统计在籍官民,封存文书财物和兵器,等候将军到来)。如,密封,封锁,封存,封冻,封火,封口费。
引申为结束。如,封镜(影视剧结束拍摄),封顶(建筑物盖完最高一层),封靴(结束专业体育生涯),封箱(戏剧艺人结束一年的演出)。
引申为密闭或覆盖在一个物品外表的另一物品。如,信封,封皮,封条,封面、封三。进一步引申为数量词,如,一封信。又引申为书信。李商隐《酬令狐郎中见寄》:封来江渺渺,信去雨冥冥。(来信如大江茫茫,去信如阴雨蒙蒙。)
古代帝王赐给子弟或大臣领地的行为,引申为赏赐。《史记•货殖列传序》:故太公望封于营丘。(所以,姜太公被封齐国侯,国都在营丘。)如,封国,封建,封疆。
引申为国土,领土。《荀子》:土地之大,封内千里。(土地辽阔广大,纵横千里。)
引申为领土扩张。《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晋国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
领土边界不可随意更改,引申为限制,局限。如,故步自封,自我封闭,上不封顶。
栽树培土,一般要在树根部多培上一些土,引申为堆土形成的坟墓。《周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古代安葬死者,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做标记,也不栽树木做标记。)
帝王的坟墓,封土大如丘陵,引申为高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吴国如大猪、长蛇,一再吞食中原国家,为害从楚国开始。)
从堆土丰厚高大,引申为财富很多。《国语·楚语上》: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搜刮民脂民膏而聚集财富,致使百姓贫穷。)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大典称为封禅,筑台祭天称封,祭地称禅(shàn)。祭天仪式在泰山上举行,祭地仪式在泰山旁边的小山上举行,一般在新甫山,即今山东省新泰市莲花山。
远古时代,人类的领地意识很强,每个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一般以山或河为边界,但平原地区要划分领地边界就比较困难。有人想出一个经济有效的办法,就是在领地边缘栽树,氏族部落之间以树为界。人们把这个活动用符号记录下来,并作为自己的图腾标识,人称封氏。
封氏至少在夏朝就建立了方国,称封国或封方。传说,封国开国君主是炎帝的后裔、黄帝的老师名字叫钜,他的后代在今河南省封丘县一带建立封国,都城封父亭。封国经历了夏商两代。周初,封国不愿臣服于周,国民被周赐给鲁公伯禽为奴,集体迁往山东。封国的国土并入康叔的封地卫国,从此灭国。
据文字记载,封姓的来源有:1.源于国名。远古有封国,又叫封方,由炎帝的后裔、黄帝的老师钜的后代在河南封丘一带所建。周初,封国灭亡,国民以国为氏,称为封氏。
2.源于姜姓。黄帝有位大臣封子,是远古东夷民族的英雄。他居于宁地(今河南修武),因此又称宁封子。封子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氏的,称为封氏。
3.源于改姓。春秋时期,齐桓公姜小白的孙子公孙庆克的儿子庆封,在齐国作乱,为避难逃到越国。其子孙有人改庆氏为封氏,逐渐形成江南封氏一族。
4.源于芈姓。春秋时期,楚康王时有大夫穿封戍,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名字为氏,称封氏。
5.源于古代鲜卑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个部落叫是贲氏。在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是贲氏改汉姓封氏,为洛阳封氏。
6.源于官位。西周时期,设官吏封人,负责管理国境,以及积土作堤垣等,隶属于地官府司管辖。春秋时期,专职掌管封地疆界。在封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为氏的,称封人氏,后简化为封氏。
封姓如今人口大约42万(2010年),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257位。
诗曰:
栽树为界是为封,
皇帝驾崩坟如陵。
封存封条不准动,
封顶封镜事已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