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裘(求)

(2018-05-30 10:04:24)
标签: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裘

        裘,象形字,读作qiú。甲骨文两种字形,第一种和衣字字形相似,好像衣字多了有毛状;第二种似一只带毛的动物整皮状。金文字形也是两种,第一种是衣字里面有一个动物带毛的整皮状,第二种与甲骨文第二种大致相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求在衣中,变为求在衣上,楷书写作两个字,裘和求。本义毛朝外的皮衣。

        从事物的发展看,应当是先有动物的皮(求),后有人穿的皮衣(裘),甚至一开始,人们可能直接把动物的皮披在身上,算不得什么衣服。因此,求当是裘的初文,裘字则是人们掌握了鞣制皮革技术和缝纫技术之后才能产生。

        古人,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裘皮衣。要想得到裘皮衣,就需要想方设法寻找能提供这样的毛皮的动物,捕猎之后把它们的皮剥下来,鞣制成人可以穿的裘皮衣。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文字更加细致地表达人的思想,促使裘和求二字的字义分开,裘成为名词,求成为动词。

        裘,毛朝外的皮衣。《诗经·小雅·大东》:舟人之子,熊罴是裘。(摆渡人家的儿子,披着熊罴裘皮衣。)

        引申为穿裘皮衣。《礼记·月令》:天子始裘。(天子开始穿裘皮衣。)

        要想得到自己需要的,就要拿裘皮衣去交换,引申为设法得到。如,求生,求成,求知,求索,谋求,求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求同存异。战国时期,齐国的田文到秦国时就献给秦昭王一件天下唯一的名贵狐裘,秦王拜田文为宰相。《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索求就能获得,放弃只能失去。)

        天气冷了,为了御寒,人们就打猎,剥下动物的皮毛穿在身上,是生存的需要,引申为需要。如,需求,供大于求,供不应求。

        引申为拜托对方给予自己。如,乞求,恳求,求人,求学,求教。《战国策·赵策》:赵氏求救于齐。(赵国向齐国请求救援。)

        带求的字:1.毬,用皮毛做的圆形玩具,后来用玉做成,写作球。2.逑,男子拿着裘皮衣去女方家提亲,引申为女性配偶。《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赇,用裘换取更多的财富和利益,引申为贿赂。4.救,反文旁表示原词的反义,即求的反义,给予请求帮助的人施以援助,使之脱离困境或危险。

        裘氏,当是远古掌握制作皮衣技术的人及其家族,人称裘氏。如今,有裘氏认为,周时有裘邑,就是今天河南的夏邑,但夏邑地方志并无记载。

        据文字记载的裘姓来源有:1.源于子姓。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大夫仇牧,避雠改裘。

        2.源于姬姓。春秋时期,卫国有一位大夫名叫食,他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夏邑),称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一族。

        3.源于官职。①周朝设司裘,又名裘官,专门负责宫廷裘皮衣的制造、等级鉴定、库藏保管等方面的工作。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裘氏。②源于清时官职裘骑都尉,为隆冬季专职司察满清皇帝狩猎地以及边境的骑兵统领,通常由正白旗属下负责担当。在满洲正白旗中,有一名叫格济勒·伊巴罕的锡伯族人。其子孙中,有以先祖的世袭官职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裘氏。

        4.源于地名。春秋时期,鲁国有邑菟裘,遗址在今山东省泰山南部的梁父山脚下,即新泰市楼德镇。鲁隐公大力兴建菟裘,以为养老之所,成为鲁国的附庸国,史称菟裘国。居于此地的人,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菟裘氏和裘城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裘氏。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裘姓人口约13.4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345位。


诗曰:

裘指动物带毛皮,

古人缝制避寒衣。

带上裘皮去提亲,

美丽姑娘娶家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