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应

(2018-05-29 10:53:44)
标签: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应

        应,繁体字写作應,象形字,读yìng、yīng。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是半包围结构,左与上为树干连着树头,右下为一只身体与树干平行的鸟,鸟嘴下有一个短竖,似虫子。战国秦简《云梦法律》字形把树变为病字旁,强调是病树,竖立的鸟形写作隹。秦简《诅楚文》字形增加心字底,强调内心的作用。字形很明显,描述一只啄木鸟在给病树捉虫。篆书整齐化。西汉初期,马王堆帛书字形仍有病字旁,后来隶书病字旁变广字旁,短竖变为单立人,楷书写做應,噟,譍,応,后规范为應,根据草书楷化写作应。本义回声。

   啄木鸟每敲击一下,树干都发出或实或空的声音,犹如有问必答,告诉啄木鸟无虫或有虫,引申为回答。如,答应,应承,响应。《吕氏春秋·览·慎大览·顺说》:宋王无以应。(宋王无话来回答。)

        啄木鸟敲击树干,听到空音,料想此树有病,里面会有虫,自己要把虫啄出吃掉,引申为该,当,又引申为从心里料想理该如此。《尔雅》:应,当也。《诗经·周颂·赉(lài)》: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如,理应,应有尽有。

        啄木鸟是主动敲击树干的,树干是被动的,引申为被迫接受,受命。《南史·虞荔传》:(虞荔)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虞荔迫不得已,只得接受诏书到了国都。)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

        啄木鸟敲击,树干有回声,引申为对付,采取适当措施。如,应付,应对。《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只有符全“道枢”,才能没有对立,居以变化的圆环之中,以应对无穷的变化。)

        啄木鸟敲击树干,判断树中有虫,啄开之后,果然有,引申为感觉正确,判断正确。《说唐》: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如,应验,应兆,应符,应瑞。

        啄木鸟一敲击,树干当时就有回声,引申为当前,当时。如,应届,应时,应景。

        在啄木鸟敲击下,树干只能被动附和,引申为合适,符合,顺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六合正相应。(良辰吉日正合适。)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刚柔相应。

        啄木鸟每敲击树干的同时,都能听到树干的回声,所以引申为随即。陈寿《三国志》:桓督领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朱桓督领诸将,转战征讨,随即各处相继平定。)

        啄木鸟敲击树干,给树捉虫。这个现象被远古人发现并记录下来,写作應。因为啄木鸟的存在,这里的树木长得特别好,或许人们靠木材生意发达了,就建立了方国。他们感谢啄木鸟,就用啄木鸟捉虫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称为應氏。夏商时期,应国都一直存在,遗址在今山西省朔州市应县。

        到了西周,应国被征服,周王室派了武王第四子姬达管理应国,史称应叔或应侯。后来,周王室为了对付楚国威胁,将应国迁往河南平顶山一带。

        有人认为,應和鹰相通,是因为應本作雁,其实并非如此。應字里的鸟,写作隹,是鸟竖立或者站立的样子,比如集,雙(双),隻(只),雇,等等。而雁字里鸟原来就写作鳥,即鴈,后来规范为雁。應是广字头,曾经写作病字旁,表示一棵有病虫害的树,左边的单立人本来是一短竖,指小虫。雁的厂字头,则表示天涯,意思是一种飞得很远的候鸟,又叫鸿。由于古文字字形不固定,再加上随着时间和地域的变化,传播发生讹变,人们很难区别應和雁,最后还把應和鹰混淆在一起。

        据文字记载,应姓来源有:1.源于姬姓。周武王第四子姬达,被封在应国,遗址在山西省应县。后来,周王室把应国迁往河南平顶山一带,以应对楚国威胁。春秋时期,应国被楚国灭掉,国人以应为氏。

        2.源于官位。①西周时期设官职应乐史,亦称应人、应师,在王族宫廷乐队中执掌演奏应鼓。在应乐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师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②西周时期设官职应门史,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应天之门)的官吏。应门史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应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应氏。

        3.源于少数民族。历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汉姓为应氏者。详实情况,仍需考证。

        应姓现有人口大约60万,按人口数量排名为第247位。


诗曰:

啄木鸟儿来捉虫,

敲击树干是为应。

一呼百应力量大,

随机应变无不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