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路
路,会意兼象形字,读作lù。甲骨文尚未发现,周代金文有两种字形:①史懋壶字形与现代字形非常接近;②庚嬴卣字形则是彳各止,彳加止后演变为走之旁(辶),彳(chì)是半条街,指街道。战国时期包山竹简有此字形,但没有传承下来。篆文承接史懋壶字形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路。本义走回住处。
路由足加各组成,其中,各字的甲骨文字形为上下结构,上为倒止(脚)形,口是地穴(住的地方),会意走入地穴。金文增加足字,或增加辶,都是强调用脚走。路,成为道、径、途的同义词。古代有规定: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借指居住的地方,特指王侯居住的地方。如,路门,古代天子宫中最内的门;路寝,古代天子、诸侯的正厅;路殿,天子诸侯的正殿。
能行走宫中道路的人必是有权位者,引申为权位。《孟子·公孙丑》: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先生您如果在齐国当权,可以复兴管仲、晏子的功业吗?)
有人说,世上本来没有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用脚走入地穴,时间长了,通往地穴的地面就有了路。引申为来往通行的地方。宋·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来往通行的地方越来越长。如,路遥知马力。
引申为没有遮挡,裸露。如,路数,由言行衣着等方面表露出的样子;路宿。为区别字义,后加雨字头,写作露。
王侯出门皆乘车上路,这种车称作路,后为区别字义写作辂。《左传·宣公十二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乘坐简陋的车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开辟疆土。)形容创业艰难。
架在车子上的弓,引申为大。如,路弓,路台。《史记·孝武本纪》:路弓乘矢,集获坛下,报祠大饗。(大弓四箭射中潏兽,都集中在祭坛下,为报谢天恩陈列丰盛的祭品。)
曾经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路作行政区域名,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从具体的物质的途径,引申为抽象的、精神的途径。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面的道路啊又远又长,我将上上下下追求理想。)
引申为思考的线索,条理。如,笔路,思路,文路。
引申为解决问题的人际关系。如路子,门路。天堂有路你不去,地狱无门你自来。
据文字记载路姓来源有:1.源自高辛氏。黄帝生子玄嚣,玄嚣生子帝喾,为高辛氏。帝喾有子挚,挚生子玄元,在唐尧为部落首领时,玄元因功封为路中侯,建路国,历经虞舜时期和夏王朝一直为侯爵,其子孙以国名为姓氏,称路氏。
2.源于姜姓。炎帝的后代支子的封地潞地,建潞国。西周至春秋时期,潞国被称为赤狄潞氏。周定王姬瑜十三年(前594年),晋景公灭了潞国,擒获其国君潞子婴儿。潞国被灭后,后代子孙以国为氏,称潞氏,后去掉“氵”偏旁简笔为路氏。
3.源于妘姓。黄帝之子昌意生颛顼(zhuānxū),颛顼之子老童生吴回,吴回生子陆终。陆终四子求言(郐子),受封于路邑(今北京通州),后裔子孙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路氏。
4.源于鲜卑族。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有没潞真氏,亦称没潞真氏、没鹿真氏。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改革政策,改汉字单姓为路氏、鹿氏。
5.出自南宋皇室。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金兵围汴京,高宗赵构逃亡在外遇金兵,问其姓氏,高宗装哑指路为姓,后裔便分赵、路两姓。
6.源于官位。西周时期设官吏路正,亦称合路、合方,主管天下交通之事,包括筑路、维护、设置驿站、路理(道路哨卡)等,隶属于夏官府司管辖,相当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另设官职巾车,负责掌管君王所行的道路,即王路。在路正、合路、合方、巾车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路氏。
路姓如今人口大约104.6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52位。
诗曰:
路指步行回住处,
往来多了踏成路。
路有具体和物质,
精神追求亦有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