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纪
纪,繁体字,写作紀,形声字,读作jì,作姓和国名时读作Jǐ。纪字甲骨文尚未发现,最早字形为战国时期楚简《郭店老子(甲)》,由糸和己组成。篆文整齐化,隶变后写作紀,简化字写作纪。本义把蚕丝卷于丝框。
纪字的初文是己字,甲骨文的己字,其字形和现在的字形基本相同。如同一根丝线作缠绕状。因为甲骨文是用刀刻的,所以拐弯有菱角,不如真丝线圆滑。己字的本义是卷丝。
原始的制丝方式是把鲜茧浸入热汤之中,然后用手抽丝,把抽出来的丝卷到丝框上。这就是缫(sāo)丝。己,就是描述蚕丝往丝框上卷这个动作。
己字与女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女,本来指女人,但在丈夫面前,女就成了第二人称,相当于“你”,读作rǔ。同样,人类发展到原始农业时代,就出现了男耕女织,缫丝这个活自然是女人干的。于是己字就成了女人的自称,和自字成了同义词。
大多数情况下,己字在句子里做宾语和定语。只有一个句子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己所不欲的反义词是己欲,还是定语。
由于己字做了人称代词,表示缫丝过程中的卷丝就另加绞丝旁,写作纪字。《淮南子·泰族训》: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蚕茧可以抽丝,然而没有工女用热汤煮茧,抽丝卷于丝框之上,就不可能成为丝线。)
丝线卷于丝框之上,就是要把丝线理顺,引申为治理。《诗·大雅·棫朴》:勉勉我王,纲纪四方。(勤勉不已我周王,统治天下理国家。)
丝线缠绕在丝框之上,不是乱缠瞎绕,而是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引申为法则,准则。《吕氏春秋·孟春》: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这样的法则或者准则,需要人们去遵守,执行,引申为律法。如,军纪,法纪,纪律。
缫丝从开始到结束,需要有一个过程,引申为时期。如世纪,白垩纪。皇帝执政也有一定的时间段,因此《史记》记录皇帝执政的事迹称为本纪。
蚕丝一圈一圈地卷于丝框之上,每一圈都留下印迹,引申为把这个过程保留下来。如,纪录,纪行,纪念,纪年,纪要,纪元,纪传。
据史料记载,西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时,纪国已存在若干年了,姜太公被封齐国之时,纪国传到第五代国君,史称纪伯父丁,即纪文侯。纪国统治范围在今山东省寿光和临朐一带,曾经是与齐鲁两国一样的大国,甚至比齐国还要强大。齐国建国之时,是借纪国的营丘作临时国都,但后来赖着不迁都,结下冤仇。西元前690年,纪国成为齐国的附庸国,西元前523年,齐国彻底消灭纪国。
纪国既然因纪字立国,一定和纪字的本义缫丝有关。古纪国曾经统辖的地方,今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有传统产业缫丝,是九大优势产业之一,该镇2017年6月成为全国重点镇。
另据史料记载,山西省沁县在大禹时期也有一个纪国,现在沁县也有缫丝产业。可见,凡是地名中有纪字的都与缫丝有关。
有文字记载的纪姓来源有:1.源于姜姓。纪国建立于商朝后期,至前691年是独立国家,自前690年至前523年是齐国的附庸国。亡国后的纪国王族子孙,就以故国名为姓氏,称纪氏。
2.源于纪族,出自上古伏羲氏时期有一纪族,伏羲氏的一个臣子叫纪侗。后来在舜还未为接受尧禅让时,有个老师叫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古纪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氏族名称为姓氏者,称纪氏。
3.源于子姓。大禹时,有纪国(今山西沁县),境内有纪河(今庶纪河),族人以国名为姓氏,称纪氏。
4.源于女真族。金国时期设立官爵纪王、纪和大夫,他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王爵称谓为姓氏者,汉化称纪氏。
5.出自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族人中有纪氏。
纪姓如今人口约135.3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136位。
诗曰:
纪字初文是为己,
原本缫丝框卷丝。
当年纪国比齐强,
如今故地仍缫丝。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