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戴
戴,形声会意字,读作dài。甲骨文尚未发现,最早字形为战国时期的两种,一种为戈 異,一种为
異。篆文承接后者,隶变后,写作戴。本义防护。
要搞清楚戴的本义,首先要弄清楚其组成部分。戴字由戈或
異组成。戈,兵器。,读作zāi,因为做了偏旁,后加火,写作烖,义为祸害,与災、甾、菑、灾同音同义,但有区别。烖,指兵灾,災,指水灾火灾,甾,指洪涝之灾,菑,指旱灾,灾,指房屋失火。后来规范为灾,其他成为异体字。
異,本义为双手(共)为头覆盖上假面具(田),因与平时不一样,会意不同,后统一规范为异。
通过以上分析,戴字的意思基本清楚了。戈或
異,当是头上覆盖假面具,以防兵器(戈)给自己带来祸害(烖),简而言之,戴的本义就是防护。
戴的本义是防护,因此戴帽子,是保护头,戴眼镜是保护眼睛,口罩,是保护呼吸道,戴手套是保护手,戴围巾是保护脖子,戴安全套,是保护女子不要受孕,或者防止感染各种性病。
头上覆盖了防护,引申为头上顶着。《左传·僖公十五年》: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为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晋国的大夫三拜叩头说:“君上您脚踩后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您的话,下臣们谨在下边听候吩咐。”)
人们对兵灾()是恐惧的,对以武力行使权力的威权同样是恐惧的。对于这种恐惧,保护自己的最好办法无非三种,一是反抗,但打不过则死得快;二是逃避,但有可能被发现;三是屈服,接受。人们对于武力威权屈服接受的同时,还逐渐产生出一种想要得到的念头。因此,戴引申为尊奉,推崇。《国语》:(殷商)庶民不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殷商平民百姓无法忍受纣王帝辛的残暴统治,欣然拥戴周武王,以至于商在牧野之战中灭亡。)
戴姓,很有可能是远古为保护头部发明面具的氏族部落。或许是为了防范天降冰雹,甚至是帽子的最初形式。他们以戴为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自称为戴。他们曾经建立方国,周初在今河南民权县或兰考县有分封诸侯国戴国,当是他们的国家。
有文字记载的戴姓来源有:1.源于子姓。①商汤后裔封国宋国第11位国君,子姓,名白。因勤俭治国,减少税赋,受民拥护,谥号为戴,史称宋戴公。其子孙遂以谥号为氏,是为河南戴氏。②周武王分封的子姓诸侯国,今河南商丘市民权县东北。开国国君为戴平公,子姓,名某公。史书记载三代国君,其后不详。第一代戴平公,子姓,名某公。前713年,被郑庄公所灭。国人以国为氏。
2.源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回族,瑶族,土家族等均有戴氏。
戴姓当今人口约529.2万,按照人口数量排名第57位。
诗曰:
戴字本义是防护,
举田盖头当保护。
兵战乱无处躲,
冀望威权来庇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