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汪
汪,读作wāng,形声兼会意字。甲骨文尚未发现,金文的汪,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水,右边是一个上下结构,上边是止,下边是土。上止下土,是往字的初文。意思是水流去(往)的地方。篆文整齐化,隶书把往字的初文讹化为王字,成为三点水
王,楷书写作汪。本义水聚处。
要搞清楚汪字的确切含义,首先要了解汪字最初的写法和组成部分。前面说过金文汪字的组成是水 止
土。止
土,是甲骨文往字的初文。往字,甲骨文是会意字,脚(止)在地(土)上,会意走来走去。后来在左边加一个彳(chì,街道),义为在街上走来走去。隶书讹化上下结构的止
土,变成王,篆文整齐化,楷书写作汪。
往字,甲骨文还有一个字形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上止下土,右边是个犬字。有可能,有一条狗经过一个小水坑(汪),看见自己的影子了,就汪汪叫起来。这或许是汪字读音的来历。
汪字,就是地上有大大小小的坑,下雨之后,水流往坑里,聚集起来,形成积水。汪就是聚水之处,它可大可小,小的叫做水坑,稍大的叫做池,再大叫做湖,再大叫做海,最大叫做洋。
虽然从楷书字形看,汪字里有一个王字,而且都读作wang,只是声调不同,实际上,这两个字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汪字,引申为为量词,如一汪水。说眼睛好看,就像一汪清澈的池水一样,叫做水汪汪的大眼睛。
引申为象声词,特指狗叫声,汪汪,汪汪汪。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前625年冬,晋国联合宋国、陈国和郑国一起伐秦,夺取了秦国的汪邑和彭衙邑。两地都在现在陕西省白水县境内。或许,这里就是汪字的产生地。是这里的人首先观察到,水往低凹处流,形成水汪。
汪姓的起源有:1.源自防风氏,以国为氏。夏禹时代,有汪罔国,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氏。国君因迟到,被大禹杀。国人迁居深山,称汪罔氏。汪罔国后为楚国灭,国人避之于安徽歙(shè)县,改称汪氏。
2.源自姬姓。春秋时代,鲁成公姬黑肱次子姬汪,其后世子孙就以先祖名为氏。
3.源自翁氏。福建泉州有翁乾度,生有六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六子处休分姓汪。这兄弟六人同列为进士,地位非常显贵,历史上有“六桂联芳”之誉。
4.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汪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5.源于汪野国,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6.源于西突厥汪古部,为唐朝时期西域沙陀突厥的一个部落,在唐朝灭西突厥后,该部大部分归附唐王朝,取部名第一个音,汉化称汪氏。
7.源于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土族,瑶族,都有汪氏。
诗曰:
水往低处聚为汪,
水坑池潭湖海洋。
汪字与王没关系,
眉目传情水汪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