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于
于,象形字,读作yú。甲骨文像一棵植物,最上面一横是一片叶子,中间一横表示地表,一条竖线上接叶片,穿过地表,之下是芋头的根茎,是芋(yù)的初文。金文大致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于,有时写作亏,读作kuī。本义芋头。注意:于和於不是一个字。
芋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植物。远古时期,气温比现在温暖湿润,更利于芋头生长。远古人早就发现,芋头是一种可以食用的植物,种植芋头成为原始农业的一个内容。
芋头是生长在土里的,于字引申为“在”,而在字是指草木初生,也可理解为指初生的芋头。换句话说,初生的“于”叫做“在”,长大的芋才叫“于”。因此,“于”就是“在”,“在”就是“于”。
因为于字早早地做了虚词,植物的“于”另加草字头,写作“芋”。
远古人曾经历穴居、半穴居,后来才有盖墙体的房子。他们为挡雨避寒,因地制宜,用各种草铺苫在房顶。芋头叶曾经成为苫房的原料。用芋头叶铺苫的草房,就叫做“宇”。宇后来泛指房子,甚至一切空间,宇宙。
有草屋顶的穴居时代,人们从穴居向外瞭望,观察是否安全,就要留一个后来叫做窗口的装置。用芋头叶铺顶的穴居,留作观察瞭望的窗口,叫做“穻(yū)”。古同宇,读作yǔ。
吃芋头,就要在水里洗一下,芋头的皮上有泥巴,皮也近乎黑色。人们把洗芋头叫做“汙(污,wū)”,后来把洗芋头的脏水叫做汙(污)。吃芋头,也叫做“吃亏”,芋头吃多了,就会减少,亏引申为减损。
芋头长的很高,一般都在一米左右。人在长满芋头的地方寻找大芋头,需要绕来绕去,这就是“迂”,迂迴。
人们在芋头地迂迴,寻找大芋头的时候,芋头叶在胯下扫过,这叫做“趶(跨)”,跨过去。
当有人寻找到大芋头时,就会大声呼喊伙伴们过来一起挖,这就叫“吁”,呼吁。
芋头叶子长得高,芋头一般长的大。远古人把大芋头叫做“夸”。后来,夸演变为称赞,曾经为区别字义写作誇,现在简化恢复为夸。
远古人发明陶器后,就可以煮芋头吃,这个动作用“盂(yú)”字记录下来。后来盛放熟芋头的器皿,叫做盂。再后来,演变为盛液体的器皿。
有一种用竹管制作的乐器,像大大小小的芋头有序排列在一起,这就是“竽(yú)”,滥竽充数。
长满芋头的地方,叫做“圩(xū)”。人们都去这里挖芋头,后来“圩”演变为集市,大家拿着芋头去交换其他所需物品。
有芋头的地方,就是有食物的地方,人们越来越多,最后成为了邑,这就是“邘(yú)”。邘,西周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
或许这里芋头非常多,远古人以芋头为生,形成了“于方国”。他们以芋头为自己的图腾标识,自称“于”,这有可能就是于姓的起源。
到了西周初期,原本独立的于方国,被西周控制,被迫成为诸侯国。周武王派遣次子管理邘国,被称为邘叔,邘叔不是他的本名,而是官称。
于姓来源有:1.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后,封其次子邘叔在邘国。邘叔子孙就以国为氏,有的姓邘,有的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部分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这部分于氏,后来三国避乱到鲜卑地区改姓万忸于氏,到北魏孝文帝时改回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kūn)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
3.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氏。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达斡尔、鄂伦春、土、回、朝鲜等少数民族汉化姓于。
于姓现在人口大约600多万,按姓氏人数排名第38位。
诗曰:
于字本义是芋头,
远古人的好朋友。
可食可用做原料,
陪伴人类度春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