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安
安,会意字,读作ān。甲骨文是一女子坐在房中,金文大致相同,篆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安。本义为家有女人。
远古造字的人,或许是男人。家有女人,男人就不再为寻找配偶而烦躁,就会心情平静下来。
家有女人,表示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男人的生活就有了目标,就不会东游西逛,就会稳定下来。
家有女人,男人在外面遇到不顺心的事,回到家里,总有自己的女人宽慰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
家有女人,男人就有了责任,就要把她妥善照顾好,安顿好,安排好。
家有女人,换句话说就是女人在家,只有在家里才不受毒蛇猛兽的侵害,才能远离危险,才能保全生命,才能安全,平安。
家有女人,但那时生活不安全,常有毒蛇猛兽。某一天,打猎回家,女人不见了,男人就会发出疑问,到哪里去了(安在)。
从安家,引申为军队的安营扎寨。
女人的心思,男人很难猜。用于疑问句,“安的什么心?”
取安为姓氏,代表着取姓人或许部落氏族的求安心里,希望人身安全,生活安稳,社会安定。
安姓来源有:1.出自华夏族。秦朝时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称千岁翁,安丘先生。琅琊人,师从河上公,是秦汉期间燕、齐方士活动的代表人物,黄老哲学与方仙道文化的传人。
2.出自西亚安息国(古帕提亚帝国,今伊朗)。安息国王传位到太子安清时,他放弃继承王位,来到当时东汉时期的国都洛阳定居。其后裔子孙、以及当时随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汉的侍从随员们,皆以原国名的汉译名称为姓氏,称安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安氏正宗。有相当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为得姓始祖。
3.源于奚族。他们在商朝就已出现。到唐朝时期奚族人留居中原,遂取安为氏,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
4.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中西亚的昭武九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唐朝时期有外邦“昭武九姓”,以原国名“安国”为氏留居中原,并逐渐融合到汉族之中,后省文简化为安氏。
5.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6.自唐朝时期由西域阿拉伯地区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嘎宛思,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7.源于满族,蒙古族,彝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以及俄罗斯族,都有安氏。
最新统计,安姓总人口大约170万,是排名第110位的姓氏。
安姓历史名人有:1.安清,安息国太子。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到中国河南洛阳来宣传佛教。通晓汉语,译梵本为汉语,译《修行道地经》等30余部,皆属小乘。
2.安同(?--429年),北魏开国功臣。安息王子后裔。北魏立国之后,历任外朝大人、广武将军、安远将军、右光禄大夫、光禄勋、征东大将军、冀青二州刺史,先后受封为北新侯、高阳公,死后追封为高阳王。
3.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胡人。乘玄宗晚年政治腐败,禁军虚弱,全国军事布局内轻外重之机,以讨权臣杨国忠为名,与史思明于十四载十一月,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同年陷洛阳。次年正月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建元圣武。六月陷长安。从此唐半壁江山陷于战乱之中。
4.安童(1248—1293),元代前期政治家。蒙古札剌儿氏。木华黎四世孙。忽必烈即帝位,召安童入宿卫,为四怯薛之长。至元二年(1265年)任中书右丞相。
5.安熙(1269-1311),元代文人。不屑仕进,家居教授数十年,教人入学以居敬为本,读书以经术为先。四方来学者多有成就。著有《默庵集》五卷。
6.安维峻(1854年—1925年),清代著名的谏官。光绪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福建道监察御史。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上疏痛斥李鸿章挟外洋以自重,投降卖国,中外臣民无不切齿痛恨。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著有《四书讲义》、《诗文集》。
7.安文钦(1874~1962),陕西省绥德人,清末秀才,抗战时期积极与八路军合作,建国后,历任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被称为“陕西四老”之一。著有《满腹牢骚记》等。
诗曰:
家有女人是为安,
古今中外皆自然。
今日正逢年三十,
恭祝各位都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