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范

(2018-01-08 08:44:50)
标签:

老万说字

汉字趣谈

百家姓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范

        范,形声字,简体字是从三个字合并成一个字的,另外两个字分别是笵和範,三个字的意思不同。

        范,《说文解字》仅仅说是一种草,没说明是什么草。笔者认为,范字,因为有三点水,判断是一种水草,可基本认定,范字的本义是浮萍。依据有三:1.战国时期的《子范厨鼎》中的范字,是象形字,为上中下结构,上是一个叶片,中是陀螺形果,下是细根,符合对浮萍的现代解释;2.范字去掉草字头,就是氾,同泛滥的泛。浮萍在适宜条件下会疯长,尤其是夏天会泛滥成灾,覆盖河道,造成水生动物缺氧死亡;3.《礼记·檀弓下》有一句话“范则冠而蝉有緌(ruí)”,变成现在的话就是“范草头上戴着帽,蝉嘴长得像帽带”,可以佐证。

        顺便说一下氾与泛,本是两个不同的字。氾是指在水里生长的东西大量繁殖,如浮萍氾滥成灾;泛,有“之”字,意为水漫出(之,走出)河堤,如河水泛滥成灾,或者小船在水面上行驶(之,走),如泛舟。氾滥与泛滥虽通用,但是“氾”没有在水面上行驶的意思,因此,不能写作氾舟。

        笵,竹子头,有可能远古人类用竹子制作,用于制作土坯或泥坯的模子。有了“笵”,在制作土坯或者泥坯时起到规范大小的作用,便于操作,可大量复制,就像夏天河里汜滥的浮萍。所以,笵字就是竹子头加氾字。

        从考古看,商代以来,进入青铜器时代。制作青铜器需要类似笵一样的模(mú)子,用陶制成,仍然称为“笵”。先根据要求做出1:1的模型,在模型上制作外笵,然后把模型刮去一层,厚度与需要浇铸的青铜器一致,青铜器多厚,就挂掉多厚的模型,形成内模。青铜器溶液浇入外笵和内模之间的缝隙,冷却凝固之后,打碎外笵和内模,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模笵这个词组,也是这两个字经常在一起形成的,犹如内外。

        从制作土坯、泥坯和浇铸青铜器的外笵,让笵字的字义发生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变化,于是就有了笵围,笵式,笵例,规笵,示笵,笵式等意思。还有文青笵(儿),明星笵(儿),等等。

        範,这是一个非常罕见的字。《説文解字》解释为“範軷”,从車,笵省聲。範,是行车祭路神的仪式。这个意思可能是引申义,因为文字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假如範是由車替代笵的三点水氵,写作範,那么我们可以逻辑推断,範是制作車的部件时用的笵,或者模型。只是后来,範演变成了祭祀路神的仪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范和笵,是在氾的基础上分别指示一种氾滥(大量)的水草和可以用来大量复制坯的工具。而範则是在笵的基础上形成的字。

        三个字的核心部件是㔾,那么,㔾是什么东西?㔾,读作jié,读作jié的字还有卩和孑,而孑经常和孓在一起,表示蚊子在水里的幼虫。如此看来,㔾极有可能是蚊子在水里的幼虫的象形字,卩是㔾的变体。

        蚊子是繁殖力很强的昆虫,对人危害很大,远古人类更是深受其害,因而印象深刻。孑孓在水里大量繁殖,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注意。

        浮萍在水里大量繁殖与孑孓类似,都是在水里,都是大量繁殖。因此,浮萍这种水草被写作范字,是有道理的。

        范姓的起源,根据文字记载,主要有两大支:祁姓和芈姓。

        第一支出自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历夏商,进入西周初期改为唐公。周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史称唐叔虞。迁唐公于杜,至周宣王时杜伯无罪被杀。其子隰叔逃奔晋国,晋封为士师之官,子孙遂改为士氏。曾孙士会食采于范,古城在今河南范县东、山东梁山西的古范地,之后遂有范氏。

        第二支出自芈姓。楚穆王时有大夫范山,楚灵王时大夫芋尹申无宇,也称范无宇,楚国也有范氏。此芈姓范氏早于祁姓范氏。河南项城西有范亭集,春秋时处在蒋国的北面、沈国的西南,楚穆王北进灭蒋、沈等国时驻留过此地。

        第三支出自外姓和外族的改姓。范姓的起源不止以上两大支。据说汜姓加草头成范姓。此外,加入范姓群体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少数民族的成分。从北宋女真人改汉姓范,清朝有满族有改汉姓范。

        范姓现在近460万,排名第51位。范姓名人辈出。1.范蠡,范蠡(西元前536年—西元前448年) ,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后隐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2.范仲淹(西元989年-西元1052年),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文正为其谥号,人称文正公。

        3.范文澜(西元1893年—西元1969年),历史学家。主编《中国通史简编》,著有《中国近代史》(上册)、《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4.范长江(西元1909—西元1970),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