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邹

(2017-12-26 10:50:19)
标签:

老万说字

汉字趣谈

百家姓

杂谈


​汉字趣谈:百家姓之邹

        邹,形声字,读作zōu。甲骨文尚未发现此字。只有篆文有此字,很可能是后起字。

        有文献记载,邹为古国名,春秋时叫“邾国”,又称“邾娄国”。战国时,鲁穆公将其改称为“邹国”。汉置邹县,属鲁国,在今山东省。

        由此看来,邹历来就是专有名词。但从邹字构成,还可看出“邹”字的秘密,其秘密就在邹字的组成部分中的“刍”。

        刍,会意字,甲骨文是一只手和两根小草的形状,会意用手薅(hāo)草或者拔草。篆文演化为两只手合拢各抓一棵草,隶变后,楷书繁体字写作芻,简化后写作刍,读作chú。除草的除,也读作chú,恐怕不是巧合。或许刍字后来不常用,用除字代替。

        《说文解字》、《汉字源流字典》都解释为割草,不准确。割草需要工具,薅草只要有手即可,况且,甲骨文字形中并无割草工具,如镰刀。远古,人们除草最方便的办法还是用手薅。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直接用手除草,叫做薅草,而不是割草。

        后来有了石刀,再后来有了金属镰刀,才是割草,刍就有了割草的意思。看来,刍是一个非常非常古老的字,也有非常强的组词能力,但所组的词语现在不大常用,最常见的词是反刍动物。

        知道了刍字是薅草,那么刍和邑(地方)结合,基本含义就出来了,那就是用手薅草的地方。远古,有个地方野草丛生,人要在这里生存下去,就必须把草除掉。但估计,野草薅不尽,不日又长出。于是,这里就被称为邹——需要经常薅草的地方。

        有人说,邹是鲁国穆公把邾娄改为其合音“邹”,如同“什么”的合音变成“啥”,这也有可能。但是,为什么选择“邹”作为邾娄的合音,总要有一个理由。

        邾,朱 阝(邑),朱是蜘蛛的甲骨文,有蜘蛛的地方,就是邾。娄,甲骨文是女人双手扶着头顶东西的形状。草丛里,有蜘蛛也再正常不过,人们薅草时遇到蜘蛛,也正常,蜘蛛被隐藏在草丛里,只强调薅草,这就是“邹”字秘密。

        邹的字义源于刍,意思是小,用手能拔除的草,不会很大。《释名》:“邹,狭小之言也。”

        有一些邹组成的词语,也很有意思。1.胡邹,意思是乱讲,胡说。想想也是,胡人说的话,汉人听不懂,当然是噪音。2.邹查,小语声,悄悄话。3.邹缨齐紫,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又“邹君好服长缨,左右皆服长缨,缨甚贵。”意思是国君引领时尚,上行下效。

        山东有两个带邹的地名,一个是邹县,后改邹城,另一个是邹平。邹平是商和西周时期的邹国。而周武王封曹挟建邾娄国,后被鲁穆公强行改名为邹,是为邹县。

        邹姓,源流很多。1.源于舜帝姚姓,后裔创建邹国,是最早的邹国,后为齐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2.源于姬姓。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上古五帝之一颛顼后裔曹挟在邾国,又称邾娄国,后为鲁国的附庸国,鲁穆公强改邾娄为“邹”,后被楚国所灭。

        3.源于子姓,商纣王庶兄弟微子启被周武王封于宋,启薨,其弟微子衍继位。其后人孔父嘉被迫害致死,其后人逃至鲁国,得食邑于邹,后人以邑为氏。他们与孔子有共同的祖先孔父嘉。

        4.源于满族汉化。

        邹氏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排第六十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450万。

        邹姓名人有:1.邹衍,亦作驺衍,战国时齐国人,思想家、阴阳家。时称邹子。他既有学问,又能言善辩,且懂音律,留下“邹谭,邹谈,邹辩,邹律,邹衍谈天”等词语。

        2.邹阳:西汉散文家。著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

        3.邹浩:北宋大臣、诗人。历吏部、兵部侍郎、宝文阁大学士等职。著有《道乡集》诗集。

        4.邹讽:南宋大臣,曾任江西招谕副使,后因功进兵部侍郎,文天祥被执,他自杀。

        5.邹亮:明代学者,工诗文,为景泰十才子之一。著有《鸣珂》、《漱芳》等书。

       6.邹容:原近代革命家。原名邹绍陶,1903年加入爱国学社,组建中国学生同盟会,著有《革命军》一书,倡言反清革命,自称“革命军中马前卒”,遭到清廷和上海租界当局迫害。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21岁。

        7.邹韬奋:中国现代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辑有《韬奋文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