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外来工市民化为广州发展提供新动力
(2015-02-12 11:01:53)
标签:
户籍改革广州城镇化中国试点 |
分类: 时事评论 |
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广东省的广州、东莞、惠州和深圳市光明新区列入试点范围。其中,广州试点将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到2020年,累计解决约150万存量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为此,将总共约需花费1490.7亿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位外来务工人员的市民化成本约9.9万元。
广州市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试点方案显示,2013年常住人口129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3%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1.4%
。另据广州市来穗人员服务管理局去年4月公布的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广州市共登记在册的来穗人员是686.7万人,办理了居住证的来穗人员491.9万人,办证率为71.5%。根据该局的抽样调查显示,市来穗人员登记率为78%,据此数据测算,截至2013年12月31日,(国内)来穗人员总数约为837万人。
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这次试点要解决150万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广州市民,仅占已办理居住证的491.9万人的30%强,如果按照来穗局测算837万外来务工人员,150万占比则不到18%。当然,即使是要解决150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相对于广州市的积分入户政策来说,已经是非常大的突破。根据现行的广州市积分入户政策,每年只有3000名额,加上随迁入户人数,每年大约7000人成为广州市民。如果按照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试点方案,广州每年则需要将30万外来工转变为广州市民,是原来积分入户的43倍。根据国务院2012年7月发布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属于公民的权利,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职责。作为广州的建设者,数百万外来务工人员默默地为广州的建设和发展做着贡献,他们当然有权享有政府提供的与户籍市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此,我国把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一个发展战略来实施。城镇化是市场化的结果,城镇化的实质是推进人的城镇化,具体来说就是把已经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和生活的人,享受到政府为户籍市民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最主要的阻碍,就是已经不适应我国实际的户籍制度,阻碍着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不利于缩小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不但阻碍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也阻碍着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人口相互转移,它严重迟滞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严重压抑着人这个市场经济中唯一的财富创造者的活力。
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目的就是要弱化户籍制度的作用,为未来建立统一市场,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实现人力资源按照市场原则配置,而不是行政区划配置。从这样的高度看,广州要在5年内完成150万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试点任务,显然现行的积分入户政策是远远无法完成这个使命的。因此,必须要按照国家发改委试点方案提出的要求,对现有政策进行完善,并且提出新的政策措施,对积分入户制度进行完善,大大降低积分入户门槛,提高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入户名额,在市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保障外来工市民化工作顺利进行,稳步推进,既要保障新市民的享有与原户籍市民同等的权利,也要保障原户籍市民的权利不受影响,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促进广州市稳步发展和更快发展。
广州作为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城市,理应可以为推进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做出表率,为户籍制度改革和最终消除户籍壁垒,实现人口资源由市场决定闯出一条道路。要创造条件,创新制度,完善体制机制,广州不但有可能完成150万的试点任务,甚至可以走得更远,不要把外来务工人员当成包袱,而是把他们看成资源和动力。如果现有办理了居住证的490多万来穗人员转变为广州市民,将会为广州未来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广州在人力资源竞争和城市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成为广州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如此,广州建设成为有文化底蕴、有岭南特色、有开放魅力的国际大都市的日子将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