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珠桥精神
(2013-09-03 17:06:37)
标签:
海珠桥广州精神 |
分类: 时事评论 |
经过一年半的大修,海珠桥终于按计划在9月1日恢复通车。通车当天,海珠桥上一片欢腾,市民争相登上海珠桥照相留念,本地媒体也大力报道,政府领导亲自到场,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海珠桥翻开了新的一页。回首海珠桥的历史,可以说是既有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更多的是平淡无奇,默默无闻。海珠桥,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具有交通功能的大桥,而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一座历史的文物,是广州近现代发展的见证,更重要的,海珠桥已经成为了文化与精神象征,是广州历史的一部分,是广州人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海珠桥精神,可以有以下几点:首先,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说海珠桥敢为天下先,这座桥是当时中国唯一一座可开合的铁桥,同时是广州第一座跨江大桥,还是一座外国企业投资、外国企业兴建的大桥。当时,美国慎昌洋行以103.2万两银夺得承建权,由马克敦公司具体施工,时称“珠江大铁桥”,后因临近“海珠石”,故而改名为“海珠桥”。可见,这座大桥,是广州千年商都的代表,是世界商贸中心的代表,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代表着广州的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其次,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1938年6月,日军侵占广州,派遣飞机轰炸广州,海珠桥桥体的开合器震坏,日军还把整套设备盗走。从此大桥不可以开合,只能让小船通过,大船则泊于黄埔码头。后虽经修建,中段桥面开合部分已无法复原。1949年10月,国民党当局败退广州前夕,要把广州变成废墟,并以破坏海珠桥为主要目标,用近百箱炸药炸毁了海珠桥。次年3月开始,广州市人民政府用半年时间重建海珠桥。海珠桥历经两次战火的洗礼,却仍然屹立不倒,表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
第三,尊重历史的人文精神。海珠桥从开建的1929年12月算起,至今已经有84年历史了,它伴随着广州城的发展,伴随着广州的人成长,海珠桥已经融入广州历史。1933年2月15日竣工之时,桥上高悬时任国民政府主席、广东省省长胡汉民书写的三个大字“海珠桥”。1950年重建之后,直到2013年大修完成之前,“海珠桥”三个字再没有挂在桥头。2013年8月底,海珠桥完成了最近的一次大修,胡汉民书写的“海珠桥”重新悬挂在大桥桥头。这是今天广州市政府尊重历史、还原历史而做出的努力的一部分,也是政府对于承载了历史记忆的海珠桥的一种尊重和关怀,为广州桥梁史和建筑史留下的一个重要文物,代表着政府尊重历史的人文精神。
第四,实事求是的诚信精神。1950年,广州市政府在重建海珠桥时,所用钢材是从当时英国的一座旧钢桥上拆卸下来的,是由英国布顿公司生产。2005年初,这家英国企业向广州市政部门发来传真,提醒海珠桥所用的钢材已有100年的历史,已经进入疲劳期,如继续使用,建议进行疲劳强度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加固等。这家英国企业表现出了诚信经商的精神,为自己客户负责到底的可贵品质。这种实事求是的诚信精神,已经和海珠桥一起成为了广州的历史,它既是海珠桥的精神,也是广州的精神。
经过18个大修的海珠桥,虽然已经是耄耋之年,却又焕发了青春。过去,它见证着广州的变迁,今后,它还要继续为广州服务,继续见证广州未来的发展,见证广州不断走向辉煌。海珠桥的首创精神、顽强精神、人文精神和诚信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广州人不断进取,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