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牌限外是方便市民还是方便管理?
(2013-03-20 16:33:33)
标签:
广州限牌限外影响 |
分类: 时事评论 |
根据广州市3月19日发布的听证公告,“限外”的主要措施有两条,一是工作日早晚高峰期限制外地车在中心城区内通行,二是工作日白天指定时段限制外地车在中心城区部分高架路段和部分主干道通行。不过目前具体“限外”范围和时段、路段尚未明确。(据3月20日广州日报)
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一些发达城市提前进入汽车社会,市民购买私家车数量猛增。城市管理者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也不适应新情况,城市道路拥堵情况日益严重。对此,城市管理者们显得束手无策,手忙脚乱,慌忙之间抓住了限牌限外的“救命稻草”,采取了行政干预的手法,严格限制机动车增长速度,试图用限制的手段改善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状况。
实际上,纵观世界发达国家一些城市在刚刚进入汽车时代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但他们并没有使用限制市民购买汽车和限制外来车辆的办法。对广州来说,无论是从城区面积、还是机动车保有量上来说,都还远远没有达到需要限牌限外的地步。一个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的城市,才区区240多万辆机动车,又算得了什么?日本东京机动车800多万辆,公共交通非常发达,工作日可以满足市民上下班的需要。
广州的城市交通压力大,拥堵严重,原因是多方面的,城市规划不合理,交通管理落后,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非常集中,党政机关办公地、市民就业地、学校、医院等等都过于集中在老城区,导致人口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区,从而形成上下班的潮汐现象。可惜的是,面对拥堵,政府不是先从改变观念上思考问题,不是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也不是从以人为本、服务市民、方便市民的角度解决问题,而是习惯性地使用了限牌限外的行政干预手段解决问题。
假如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如抽疏老城区人口,大力发展多功能的卫星城、城市副中心,推动城市全面发展,减少市民就业地与居住地、就学地、就医地之间的交通距离,很好地解决了公共交通问题,满足了市民出行的需要,公交地铁上不再像下饺子一下拥挤,相信市民是不会把私家车当成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私家车回归本位,作为提高生活品质的工具,当成节假日旅游休闲度假的工具,马路上私家车就会少了,道路拥堵状况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然而,限牌,让广州市民很受伤,一些想购车或者换车的市民无法如愿以偿;限外,让佛山等兄弟城市很受伤,它使广佛同城、广佛肇一体化、广清一体化,甚至珠三角一体化进程推迟。如果限牌限外只是权宜之计,是为改善广州公共交通争取时间,大家忍一忍也就罢了。政府也的确没有向市民说明,限牌限外是临时措施还是长期措施,如果限牌限外长期坚持,恐怕市民的幸福指数不会提高,而是痛苦指数会提高。
作为城市管理者,在实行一种政策时,首先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个政策是为了方便市民,还是为了方便管理。如果说建设幸福广州、实现广州梦,是要求城市管理者,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广大市民谋幸福,那么,城市管理理应以方便和服务市民为主,而非以方便政府管理为主。在推行限牌限外政策的时候,人们看到却是,政府适应汽车社会改善政府管理方式方面努力不够,实行方便政府管理、牺牲市民便利的政策上却积极有余。这样的城市管理水平,能不能把城市管理好,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