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目前仅有一些个案报道、动物实验证实生酮疗法能够治疗一种特殊的脑癌——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但证明力微乎其微。这里用到第二招——注意“重复性”与“公开性”,别信“个案”。
有人问,我的亲人得了晚期癌症,死马当活马医,用下生酮疗法可以吗?患者使用什么疗法,是患者的权利。医生只能将所有信息完全告知患者,让患者做出自己的选择。生酮疗法也是有风险的,最大的风险就是引起患者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晕厥。此外,还有高脂摄入引起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
具体参见丁香医生文章《 生酮疗法能“饿死”癌细胞吗? 》
化疗有害无利吗?
这是个老谣言了,实际上是谣言制造者故意夸大了化疗的副作用,且对化疗疗效的认识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
随着新药物的不断发现,化疗的疗效已经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来举几个令人振奋的数字。
美国癌症协会分析了1975-2009年儿童癌症的治疗效果进展。手术、化疗、放疗,让儿童癌症的5年生存率得到戏剧化的提高!表格中非实体肿瘤(如白血病),主要治疗手段就是化疗。白血病5年生存率甚至有近2倍的提高,多少白血病儿童因化疗而得到新生,这足以证实化疗在对抗癌症中的伟大作用。
http://ww3/large/7287b1afgw1f3wdmm8d0qj20sg0iojur.jpg
1956年,是癌症治疗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也是华人值得骄傲的一年。华裔科学家李敏求和他的美国同事第一次利用叶酸拮抗剂和甲氨喋呤治愈了子宫绒毛膜癌。四年后,李敏求再接再厉,用同样方法治愈了睾丸癌。这一伟大的事件标志着化疗治愈癌症不再是神话。1972年,有”医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拉斯克奖颁发给了李敏求。
1963 年化疗药物方案 MOMP 推出后,霍奇金淋巴瘤完全缓解率由接近 0% 变成 80%,60% 的晚期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能得到完全缓解,甚至不再复发,这在化疗发明前是难以想象的。完全靠化疗的功劳,霍奇金淋巴瘤从过去的绝症,成为首批被化疗治愈的成人血液肿瘤。
2011 年,科学家统计了 123 项随机对照试验、10 万名女性后惊喜地发现:针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比起不化疗能平均降低三分之一的 10 年死亡率。
与此同时,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却越来越低,控制毒副反应的药物疗法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越来越能得到控制。作为一名化疗患者,需要及时将自己的化疗不良反应,比如呕吐、发烧、腹泻、便秘等等,告诉自己的主管医生,专业医生都会有足够的方法来治疗,缓解化疗患者的不适。同时,化疗期间会定期抽血化验(一般每3-4天1次),目的是及时掌握患者的骨髓造血情况、肝肾功能情况,如果出现骨髓抑制、肝肾功能损伤,则一定会出血血液指标的异常,医生就可以及时上治疗措施。
具体参见丁香医生文章《 癌症细胞完全不用化疗?别信! 》
癌症治不治都是死?
我听过一个很有趣的比喻:人生就是一趟通向死亡的旅途,每个人都会不免一死,而旅途就是长长的队伍,队伍的最前方就是死亡的终点。医生的责任是将排队中的患者拉出队伍,把他塞到队伍的后面一点。
现代医学能够延长大部分癌症患者的寿命,也能改善大部分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
2013 年美国癌症协会的统计数据认为,虽然由于诊断技术提高,导致 2005-2009 年癌症的发病率略有提高(男性每年提高 0.6%,女性基本保持不变),癌症的死亡率却逐年下降(男性每年降低 1.8%,女性每年减低 1.5%)。
http://ww3/large/7287b1afgw1f3wdq5liw4j20dw0fl3yx.jpg
更有人统计了 1975 年到 2009 年的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科学家发现:即使癌症发病率逐渐提高,还出现峰值(与吸烟有关),但癌症死亡率却总体上在缓慢降低,在发病峰值也没出现明显增高。在 2000 年后,死亡率下降出现加速。
癌症发病率增高和治疗措施无关,而癌症死亡率降低恰恰说明现代医学治疗措施的有效。所谓“癌症治不治”的确“都是死”,但死的早晚却大有区别。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在地球上的存在是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我们都是匆匆过客,不知为何来此走一遭,有时又似乎认定有一种神圣的目的。然而,从日常角度看,有件事正是我们所知道的:我们此行正是为了他人——尤其为了那些人,我们的幸福取决于他们的微笑与安宁。”
因此未到最后时刻,不能轻言放弃,相信现代医学,给自己一个机会,也是给爱你的人一个慰藉。
存在抗癌食品?
社会上、网络中经常流传着某某食品有“抗癌功效”的说法。比如土豆泥抗癌,说土豆里面含有大量维生素C,能够抗癌。实际上土豆的维生素C含量在所有蔬菜中并不算特别高,而且“膳食维生素C抗癌”没有依据。还比如螺旋藻的保健品,受一位活跃于各大卫视荧幕、四处卖艺的“良心医生”的推荐,被宣传为“能迅速修复骨髓造血功能,全面提升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迅速恢复免疫淋巴细胞的活性,并促使机体迅速恢复正常”,“防止肿瘤细胞新生、转移和复发,对清除残留癌细胞有重要作用”。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毫无根据。
但还是有很多人非常信这个,甚至某位谷歌前高管也迷信于此,深信存在所谓的“抗癌食品”。这一方面是被癌症治疗过程中产生的恐惧心理所驱使,另一方面是被传统中医“药食同源”的说法所影响。
根据所谓“药食同源”理论,中医认为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
假设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真能成立,真存在那么多的“抗癌食品”,那么目前抗癌药物应该很多来自于食物才对。可惜,没有一种抗癌药物是来自食品的。抗癌药物,要么在过去就是货真价实的毒物,要么就是化工厂的副产品,跟食品根本搭不上边。著名的抗癌药物紫杉醇,最初来自紫杉树皮,而紫杉的种子在历史上就是被用来当做毒药,树干是用来制作弓箭,从未有古人啃紫杉树皮充饥的记录,除非想不开了。在白血病治疗上大放异彩的氮芥,则是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规模使用的化学武器——芥子气,这种恐怖的杀人武器跟食品也差了十万八千。
癌症一旦发生,治疗只能靠手术、化疗、放疗等正规的现代医学方法。我们对于癌症的态度,不能光等它发生了再来治疗它。对于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防患于未然”比“亡羊补牢”要更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更重视癌症的预防。令人感到稍许欣慰的是,虽然不存在“抗癌食品”,但“防癌食品”还是可能存在的。我这里所说的“防癌”,是指能够降低健康人患癌的风险。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在2012年综合分析了上千项科学研究后,发布一张食物/生活方式与患癌风险的相关性图谱。
http://ww2/large/7287b1afgw1f3wdob38tfj20jq0fyn1d.jpg
根据图表我们总结可以发现:
1.
2.
3.
总之,所谓“抗癌食品”是不存在的,“防癌食品”倒是存在的,比如蔬菜和水果。不过,它们降低患癌风险还只是可能性,不如运动、哺乳、避免食用致癌食物来得更有效果。
另外,一切声称能抗癌的补品、营养品、保健品都是骗人的。
不要再来问什么鲨鱼软骨胶囊、灵芝孢子粉胶囊、番茄红素、葡萄籽等保健品能不能抗癌了。
掉发说明效果好吗?
化疗一般都会出现掉头发的副反应,在化疗结束后头发就会长回来的。但有人说掉头发效果就好,实际上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医生看化疗疗效好不好,不会看有没有掉头发,会做一些专业的检查,比如复查CT、MRI,看看肿瘤有没有缩小、消失,或者抽血查一些肿瘤指标看看有没有下降。
性格好、心情好,抗癌治疗的疗效会更好吗?
这是小清新的一厢情愿。
丹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大研究——一项囊括将近 6 万人、随访长达 30 年的大型人群队列研究。研究的设计之严谨、对照组之间均质化的程度,都达到这个领域的新高度。科学家们失望地发现,无论人的个性是外向还是内向,是神经质还是沉稳,都与癌症的发生风险无关,跟患癌后的死亡率也无关。
2007 年,科学家研究了 1 000 多名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患者,给他们的情绪状况打分,情绪状况越好越积极,得分越高。科学家再次失望地发现,情绪状况的得分高低与癌症患者的生存期长短无关。
因此我明确的告诉所有癌症患者,性格、心情,都与你的癌症没有直接关系,你不必为你有一些传说中的“癌症性格”“癌症心情”背负罪责感,也没必要特意为保持好心情增加自己的负担、焦虑。一切都顺其自然,该干嘛干嘛。
具体参见丁香医生文章《 有“爱”就能抗癌吗? 》
总结
癌症领域的谣言,就像打不死的小强,有时老谣要换新装,重新开始骗人,不可能把所有谣言都辟谣辟清楚,但有一点要做到:相信现代医学,走完正规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