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解读《论语》的方法(之一)
(2025-09-23 11:50:47)
浅论解读《论语》的方法(之一)
《论语》共500余章,大多是孔子与学生或其他人对话的记录,故有许多章头句是“某某问X”,接着说“子曰:……”,即摆出孔子的回答。但古人为文太精炼了,能省的词语统统省略:“问X”自是“(向孔子)咨询一个关于X的问题”的意思,但X常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具体指什么问题,就不作交代了。因此,要读懂这些章,必须首先“设定=相信”孔子不会“答非所问”,据以思考他答话的内容同“X”的关系,才能确定“问X”究竟是问什么,然后反过来对孔子的回答细加推敲,以求对所问和所答都做出最合事理逻辑的解读。如果径直将“问X”理解、翻译为“问X是什么?”给出的译文就可能“所答非所问”,让人读不懂了。——这,该说是“无师自通的”,不必拿来作为“方法”教人,但不知为什么,许多名家竟无视解读《论语》的这个“不二法门”,以致他们的译文往往似通非通,还显得“答非所问”。下面举例明之:
一,13-16章全文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按上述思路也即“方法”,叶公所问和孔子的回答都容易获得准确的了解,从而做出例如这样的翻译:叶公请教(孔子),认定为政者政绩好的标准(应)是什么。孔子回答说:他的国家(或管辖地区内)的民众(“近者”)对于生活在他治理的这片土地很是满意(因而不愿意离去),别的国家或境外的人则很羡慕他治下的居民,纷纷投奔而来(这就说明他很有政绩了)。——你认为对此章作这种解读不会有错吧?但下面三家的译文却是:
1、杨伯俊著《论语注译》:“叶公问政治。孔子道:‘境内的人使他高兴,境外的人使他来投奔。’”——很明显,译者认为叶公问的是“该怎样搞政治”,亦即“如何对民众施治”,他对孔子答话的解读,与这问题也还“相配”,而且不违孔子思想。但同样很明显,将“政治”直解为“对民众施治”,并不中肯,故此解不如上述理解来得自然;特别是,“悦”和“来”在原文中明明是对“近者”和“远者”做陈述,这译文“反主为宾”,当作及物动词,视“近者”和“远者”为“处置对象”了。这就像是有意的曲解。
2、刘强著《论语新识》:“叶公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使近处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自然来投奔。’”——也很明显,这译文体现的思路同于杨著,但更加“不堪”:“问政”未必是泛泛地咨询“为政之道”,果如此,孔子的回答就太片面太偏颇了;民众作为被统治者,只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状况来评价统治者,更只会据以决定是否“逃离此地”,决谈不上对统治者的“治法、举措”是否“心悦诚服”。可见译者不是凭着事理逻辑细心体认所问和所答的实在内容,然后做出“转述”,而像是把这组问答引发的一个“有关感想”表述出来,就当作原文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