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解读周易的想法

(2025-07-19 19:32:22)

                               我对解读周易的想法
我以为,传统的、由《易传》开创的解读《周易》的路径,尽管形成了“数派”和“义理派”两大“学派”(两派其实没有严格的区别),产生了不少大注家,出版了很多“名著”,但客观上、实际上,这是一条错误的解读《周易》之路,它给出的多是不可证伪的甚或荒谬的结论、说法。因此我认为,并且呼吁:必须将《周易》从《易传》的笼罩下解放出来,还它以本来的面貌。为达此目的,需要有这样一部介绍《周易》的书:它彻底抛开了传统的“以传解经”的解读模式,像对待任何别的经典一样,只凭文字训诂、事理分析、逻辑推导和《周易》产生的历史实际,对《周易》64卦的卦爻辞进行解读。这样解读出来的《周易》才会是也一定是“本真本然”的《周易》。经过几年的准备,我决定自己来写这本书。——所以本书是一部彻底的、真正意义上的“义理派著作”,对迄今存在的所有注译《周易》的著作,都具有所谓的“颠性”,并且不仅仅就《周易》全书而言,几乎对的每一卦,本书的解释即使与传统的“义理派解读”相比,也都大异其趣;至于“数派”的说解,本书更是抱“不屑的态度”,只是指证它的“荒诞不经性”。
我之所以采取上述“极端的态度”,主要是因为我做了两个思考和一个试验。
1、思考之一:《周易》究竟是怎样成为“一部书”的?我相信,《周易》的卦爻辞必是使用《周易》64卦进行占筮算卦的人创作的,主要是周初的筮官们。最初,他们一定是先“据事观”,即根据卜问之事审察天。因为当时的“问卦人”乃是侯王君主,所问必是(关系到)国家(的)大事,而当时人认为:“上苍”对此必有反应的。为了记忆,他们就在卦画后面写些简短的话语以作说明:这就叫“观系辞”。记下的话语后来被称为“卦辞”、“爻辞”。但每次占问的事不会全同,观到的“”又是通过“所占问的事”发现的,或者说“找到的”,也就必定多种多样;时间久了,“系得”多了,他们自然会进行比较、归纳、筛选,总结出一些“常用的说法”。越到后来,“常用说法”的“概括面”会越大,数量会越少,使用率则更高;特别是,同卦画“系在”一起之后,卦爻辞作为“观得到的辞”,与后来的阅读者“因辞生出的”,一定会相互作用,发展趋势无疑是后者的作用日益增大,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因为作为“固化语言”的文字,对人是自在地具有“先入为主”的作用的。这样,到了一定时候(经过许多代筮官的加工以后),情况会完全反了过来:“读者”主要是“据辞说事”,简直不必“观”了。这样,当“筮官”们,也即卦爻辞的“作者”们认为可以并要求给卦爻辞“定稿”,让原本为“占筮操作工具”的《周易》成为一部“书”,还确实有人只想以“读者”的身份来阅读、学习这本书的时候,作为一部“著作”的《周易》就诞生了。——此后,作为《周易》读者的人,他阅读时心中升起的“”,当然全是由“卦爻辞”引发的了,不会无所依凭地“擅自生出”另一种来;质言之,对他们领悟卦爻辞含义起决定作用的,只会是他们“本有的观念”,和对卦爻辞的“文字训诂知识”,以及他们“想到的事理”与据以进行“义理推导”的逻辑思维能力了。
我很自信,我的上述推想一定不误,即符合《周易》成书过程的历史实际。因此我要指出,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先生在其《周易概论》中说:“所占卦爻辞的吉凶对于占卦者没有多大意义,解卦之人愿说吉,就可找到吉的理由,愿说凶,就可以找出凶的原因。”他这话只是道出了以《周易》占筮算卦的迷信性质,和它的卦爻辞对一般人具有“难解性”的特点,所说的情况也就只能说是后来的江湖术士对《周易》的一种“应用”,并不说明《周易》成为一部“著作”后仍然允许读者对它也即它的卦爻辞随心所欲地作解释。——否则,《周易》就毫无价值,就不配称为、更决不会被当作“经典”了。
2、思考之二:《周易》确实堪称“奇书”,它究竟“奇”在哪里呢?近半个世纪来,《周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宣扬、赞颂、吹捧,被戴上了“百科全书”、“中华民族哲学思想之源”、“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等等桂冠,但现实情况是:只是有不少“《周易》专家”因为大讲《周易》的伟大和神奇而获得了“鹊起的声誉”,并未听说有谁凭着从《周易》获得的智慧,就取得了科研上、事业上或“做人方面”的大成功;而且,在真正的“读书人”中,研读《周易》的人,比例地说恐怕比以前更少了。这个反差的原因何在?我思考后得到的回答,归结为以下两点:
第一,是因为大谈《周易》,以“周易专家”身份争相给《周易》写评语的人,乃是根本没有读懂《周易》的人。清代学者皮锡瑞早就指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少。”一个网友说得更好:“至今还没有谁把《周易》的哪怕一个卦真正解释清楚了。”足见上述赞扬的话是多么缺乏基础,论者是多么不负责任。这类不切实际的赞颂的广泛传扬,“假周易专家”大受欢迎,主要原因无疑在于《周易》确实至今没有得到正确的,也即能够让人信服的解读,以致似是而非、花里胡哨的“说解”得有可乘之机。——这个情况在在证明,走传统的“据解辞”和“以传解经”的路子,结果只会是以遮蔽、扭曲《周易》“本真本然”面貌为代价,极大地夸张它的神奇性,同时把对于它的真正的学术研究引入死胡同。
第二,是因为《周易》本身确有“奇性”,那就是:全书六十四卦一律由六条或断开一点或不予断开的线段叠成,“系”在后面的文字则多是一个或几个不相连属的词语或短句,再加一些“预后式”的评断辞,以致每一卦都像是一首由若干彼此并无关联的语词或短句构成的朦胧诗,让读者大有发挥想象的余地,觉得简直没有确定解读对错的标准。加之使用的通假字太多,原作者似乎还常常有意地卖弄玄虚,颠倒语序,这“奇性”意味着的“极其难懂性”就更加放大了。——这样,直至今天,确实还没有一部真正能够帮助人读懂《周易》的著作。就是由于这个“实际”,历代“聪明人”就企图从卦画的“构成形态”上去发现、去寻找、去构想所谓的“”,用这样“取来的”解释每一卦的卦名、卦辞和爻辞。这个“解读-注释情况”与特定的社会背景相结合,在实际上就是容许甚或促使一些《周易》注家把纯属他个人的“设想”强加给卦爻辞,为了使这个“强加”显得有道理,似乎是一门大“学问”,他们就发明出、编造出诸如“卦主”、“当位”、“不当位”、“中、正、必、应”、“互体”等等专门的“解易术语”。这样,对《周易》的解读(我称之为“数派解读”)就可以“任意为之”了:谁的解读都有根有据,又可以彼此一样
以上两个分析让我最后得到、或者说将我推向这样的结论:既然如此,要认识本真本然的《周易》,就要将它从错误的解读模式中解放出来,就是说,完全不理睬《易传》和“数派解读”的种种说法,只根据《周易》时代的历史实际,凭借文字训诂、事理分析和逻辑推导,对它的卦爻辞作“具有科学性”的解读。——这可能吗?我想写出一本书,给出一个样品,证明这是“可能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