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杂篇》今译(庚桑楚)

(2022-12-28 18:44:23)

    一、庚

1·1

老聃的弟子中有个名叫庚桑楚的,最得老聃之道,因此,他特意隐居到畏垒之山去。他原有的奴仆中,凡喜欢炫耀才智的,他一律辞退之;侍婢中惯于标榜仁义的,他通通疏远之:其中愚昧者提供居所养起来,呆板者则安排工作使用之。他在那里住了三年后,畏垒地区就富裕起来了。那里的民众全都这样对别人说:庚桑楚先生初来我们畏垒山时,我真是吃惊诧异,不懂他为什么要跑到我们这穷乡僻壤来居住。现在,我们虽然按天计算,收入仍嫌不足,但按年计算,就富足有余了。庚桑楚先生大概是个圣人吧!我们一起为他设置个神位,祝他长寿,为他建立个宗庙,向他敬拜,好吗?

庚桑楚听说了人们的上述议论,就面朝南方坐着,心里很不愉快。弟子们见了感到奇怪,庚桑楚就说:你们对我如此表现为什么要感到奇怪呢?春天里阳气上升,百草就开始生长;秋盛时节,庄稼就逐渐成熟结果:春天与秋天情况如此,难道不是基于事物自身固有的德性吗?那完全是因为天道运行造成的必然结果啊!我听说,道德修养极高亦即得道之人,像是没有生命的人一样,可以虚淡恬静地生活在斗室之中,只有普通百姓才会任性而为,却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为好。现在,我难道可以因为畏垒山一带的民众私下里谈论我,想把我敬奉到贤人之列,就认为自己真地成了北斗星一样的民众的指路人了吗?就是由于这原因,我觉得自己没有遵从老聃的教诲,所以很不愉快。

弟子们劝解道:先生您不要这样想。只有一丈来宽的小水沟,是不能让大鱼在其中旋转它的身体的,泥鳅却能够在里面翻转自如;仅仅六七尺高的小山丘,是不能让巨兽在它那里隐匿栖居的,妖狐在那里则会觉得安全吉祥。况且尊重贤才和授予能人以官职或名誉称号,以及表彰好人和赞扬聪慧的人,是古代传下来的、尧舜倡导的好做法好风气,畏垒的百姓哪会不遵从呢!先生您就接受他们的盛情厚意吧!

庚桑楚说:年轻人,过来听我说!口能含车的巨兽,若是孤零零地离开山野,那就不能免于被罗网的灾祸;口能吞舟的大鱼,一旦被水波荡出水流,那就小小的蚂蚁也会使它困苦不堪。所以鸟兽不会厌恶山高,鱼鳖不会厌恶水深。同样地,善于保身全性的人,也不过是善于隐蔽自己,从不厌恶也即安心久处偏远之地罢了。至于说到尧舜这两个人,他们哪里值得称赞和褒扬啊!要是肯定他们要求对人作贤、能、善、利之分的做法的话,那么人们就会胡来,以致做出把墙垣推倒然后在那里种植蓬蒿的荒谬行为来。而且,对人作那种区分,就像是要求对头发做了选择后再梳头,要求区分了米粒的档次后再煮饭:对人这样地不一视同仁,哪还谈得上救世呢?实际上,举荐贤才,民众就会相互倾轧;任用智者,民众就会相互欺诈:所以这种做法是决不足以促使民众趋向淳厚的。民众求利之心要是过分,还必然会出现子杀父,臣弑君的现象,以至于人们敢于大白天为盗,光天化日之下在人家墙上打洞行窃。我告诉你们,天下大乱的根源,必定产生于尧舜时代,其流弊和遗患更一定会留存于千年之后。千年之后,将会出现人吃人的情况哩!

 

1·2

庚桑楚的弟子南荣趎虔敬地端坐着,说:像我这样年龄的人,可说已经很大了,该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您说的那种境界呢?

庚桑楚说:保养好你的身体,同时保全你的自然本性,并且尽量减少欲求,少用心计。这样坚持三年,你就可以达到我说的那种境界了。

南荣趎说:人们的眼睛,从外在形态看,我看不出有何差别,但盲人却不能用他自己的眼睛看到东西;人们的耳朵,从外在形态看,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但聋子却不能用他自己的耳朵听到声音;人们的心,从外在形态看,我也看不出有什么差别,但狂人却不能用他自己的心达到自我满足。(我据此认为)人们的身体,从外在形态看,确实都是一样的,但人与人必定有所隔膜,以致彼此有所索求却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今天(我请求先生您教给我达到道境的途径,)您却只是对我说:保养好你的身体,同时保全你的自然本性,并且尽量减少欲求,少用心计。(我觉得您其实没有给我回答)。看来我不可能求得大道了。

庚桑楚听了后,就说:我能给予你的指点,也就是我上面说的这些了,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小土蜂不能孵化出豆叶虫来,越鸡不能孵化出天鹅蛋,而鲁鸡却本来就能够做到的。其实,就是鸡与鸡,也是尽管性分没有什么不同,却有的有能奈,有的没有能耐,即才具还是有大小之别的。如果你认为我的才能差,不足以教化你,你就到南方去求见老子吧

南荣趎背负干粮,走了七天七夜才来到老子的住所。老子说:你是从庚桑楚那儿来的吧?南荣趎说:是的。老子说:你怎么带着这么多人一起来呢?南荣趎听了,惊讶地回过头去,看了看自己的身后。老子说:你不明白我刚才问你的话的意思吗?南荣趎于是低下头来,面带愧色,然后仰面叹息,说:刚才我没有做答,是因为我在考虑我还没有把我想向您请教的问题提出来。

老子说:是什么问题?

南荣趎说:我(若是)不表现出聪明才智来吧,人们会说我是个大笨蛋;表现出聪明才智来吧,又反而会苦了我自己。我不行仁就会伤害别人,但行仁则是反而苦了自己。我不仗义就会伤害对方,但我仗义的话,同样是反而苦了自己。我该怎样避免这种两难的处境呢?这三个问题是我南荣趎最感苦恼的了,希望您看在我同庚桑楚先生有师生关系的份上不吝赐教。

老子说:刚才我仔细看了看你眉宇之间的神色,就很了解你的心思了,现在听了你这番话,就更证明我的推想不误。你这茫然自失的样子,如丧考妣,又像是举着竹竿想去探测大海深度的人(对前途毫无信心)。你可说是一个失去了自我的人,迷惘而不知所之!你一心想回归到你的真情本性却不知从何做起,真是可怜啊!

南荣趎请求在老子的馆舍中住下来。他开始努力找回也即恢复自己本有的好品性,去除、摒弃自己确有的错误观念,但这样整整过了十天,他觉得进步并不大,以致仍然犯愁。于是他再次去拜见老子。

老子说:你自己努力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去恶从善了,怎么还郁郁不乐?看来,你是感到心中还是有邪念冒出,所以为你还是未能找到回归真情本性之途而犯愁。(这不奇怪:)为他人着想,是不可能太多又通通办到的,因为人不能不为自己着想;为自己着想,则不能明知错了而又坚持不改,因为人也不能不为他人着想。既为他人着想又为自己着想,即使道德修养很高了的人都不能始终做到的,何况你这样的刚开始学道的人呢!

南荣趎说:村里有人病了,同村人去探望他,那病人如果能够陈述自己的病情,而且承认他害怕生病,那他就其实没有病。我南荣趎实际上听闻了大道,却似乎像是吃了药反而加重了病情,(这就说明我真是有病了。但现在我认识到了这一点,则又表明我没有病了)。因此,现在我只希望您能赐教我护养身心的正确原则了。

老子说:护养身心的原则是:要使身体与精神始终合一,亦即要不失去自然本性,要不求助于卜筮而知道吉凶(只求自己与自然界保持和谐一致),要不做分外之想,要自满自足,要争取自立不求助于他人,要总是感到无拘无束,要始终显得无知无识,总之,要表现得像初生婴儿那样。婴儿整天啼哭卻咽喉不会嘶哑,是因为他与自然界浑然一体;他的小手整天握着而不松开,是因为那正是他的天性;他的小眼整天瞪着眨都不眨一下,是因为他心无外物。要外出不知去哪里,居家不知要做什么,总是顺乎自然,随波逐流:这就是护养身心的正确原则。

南荣趎问:如此说来,有这些表现就能说是至人了吗?

老子回答道:不!人有这些表现,仅仅说明他心中像是冰雪消融,自自然然地去除了积郁罢了,哪能就称为至人呢?至人,是与人们一起在大地寻食,又跟人们一样以表现了自然本性为乐的人,他不会受到外界人物或利害的骚扰,因为他不标新立异,不参与图谋,不过问俗事,只是无拘无束地同人交往,无知无识地来去。这,也可以说是他护养身心的原则。

南荣趎就又问:那么做到这样该够了,该是至人了吧?

老子说:还不够。我已经告诉过你:要能像初生婴儿那样(才达到了最高境界,称得上至人)。婴儿是不知道要干什么,不知道要去哪里的,是身像枯枝心若死灰的。像这样的人,就灾祸不会降临他福祉也不会光顾他。祸福都不存在了,他哪还会有人间的灾害呢!

 

1·3

人若是表现得器宇轩昂又心境泰定,那是因为他所思所为都出自他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凡外在表现都出于自然本性者,是人就表现为人样,是某物就表现出该物的特征。人能称为有德之人,必是因为他始终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始终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的人,就会众人归附之,上天佑助之。众望所归的人必是充分表现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故可称为“天民”;受上天佑助的人自是完全继承了人的自然本性的人,故可称为“天子”。

1·4

世人所谓的学,多是想学到他不能学到的东西;所谓的行,多是想实行那些他不能行的事;所谓的辩,多是想辩明那些他不能辩明的道理。其实,知道在人的认知能够企及的领域的边界上停下来,乃是求知者的最高境界:谁要是不明白这一点,自然规律会使他的努力归于失败。

 

1·5

准备足够的物资以将养身体,藏敛纷乱的思虑以生息头脑,将心比心地去设想他人:人做到了这样还遭受各种患难,那全是偶然天灾使然,决非人祸,所以要因之而怀疑自己现有的德性,不必对不幸的遭遇耿耿于怀。人的心灵是既有所持守却并不知道在持守什么更不刻意选择持守某个特定观念的。

不是出自真心诚意的言行,一定总是不恰当不公正的;心中升起了恶意邪念又不自觉去除,不管怎样变换都是犯错误。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做坏事,人人都会谴责;在阴暗隐蔽之处偷偷地做坏事,自己的良心就会谴责。人只有既知道别人会怎样评价自己的言行,又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独立行事而又不犯道德过错。

努力于内在德性修养的人,行事务实而不追求形式和声誉;贪求身外之物的人,则心里想的只是敛财之事。行事务实而不追求形式和声誉,虽然显得平庸,却有光辉;心里想的只是敛财之事的人,即使是商人,也会让别人认为他是在踮着脚尖走路,其实只有他自已觉得他高大魁梧,很了不起。始终与众人站在一起的人,众人就会归服他;只能与众人暂时共处的人,他连自己都容纳不下,那还能容纳别人呢?不能容人的人没有爱,没有爱的人必将自绝于人。兵器没有能够伤害人心的,从这一意义上说,莫邪宝剑也只能算是下等兵器;敌寇没有比阴阳更大的,但任何人都无法逃离到天地之外。由此看来,人不是受敌寇的戕害,而是受自己的邪恶之心的戕害。

 

1·6

我更给不出此章的译文只能将《方注》的后一段的译文也抄下供读者参考:

“道体流衍不定好像没有本根,来去无踪好像不必经由门户。大道真实可信而不居于固定的场所,道体绵绵日长而不见其首尾。大道流衍不定好像没有本根,但它却源流很长;来去无踪好像不必经由门户,但它却真实可信。真实可信而不居于固定的场所,这便是存在于无穷的上下四方之内;道体绵绵日长而不见其首尾,这便是流行于无尽时间之中。万物的变化有生、有死、有出、有入,出入生死的变化却没有显现任何形迹,这就叫做造物的门户。所谓造物的门户,就是无有,万物都是从无有产生。有不能从有产生出来,必定由无有中产生,而无有即一切皆无,圣人就藏身于这种一切皆无的境界中。”

 

1·7

古时候的人,在对宇宙的认知方面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平了。表现在哪里?那就是:有人认为宇宙最初根本没有物:这种认识自然是最高的了,到顶了,无以复加了;次一等的,是认为最初倒是有物,但物的出生同时就是死亡,死不过是返回到生:这自然意味着他们已经认为(物与物)有分别了;再次一等的,是认为最初没有物,后来才生出物来,只是生出的物又立即死灭,就是说:无物是头,生物是身子,死灭是屁股。谁能懂得有无死生其实是一回事,我就跟他交朋友。以上三种认识尽管各有不同,但其实没有什么差异,就如楚国王族中昭、景二姓是因世代为官而显赫,甲氏是因世代有封地而显赫,二者似乎不一样,但作为公族却是相同的。

生命的产生,犹如人脸上长出一颗痣来,乃是从什么地方“分到这里来的”,所以可说是“移是”(“移到了此处”)。我曾经说过,“移是”是不可以言表的,惟其如此,也就是不可知晓的。这就像是:年终时举行大祭,祭品有牛百叶和牛蹄子,当然可以分给大家吃的,但作为祭品又是不可以分给大家吃的(因此,那祭品究竟是什么就不好说了);又像是:参观王室的人总想把它的前殿和后宫都看个清楚,但正好这时内急要上厕所了(既如此,他对王室终将会一无所知)。去认识“移是”就如这两种情况。

但还是让我试着讲一下“移是”的问题吧。这是虽然把生命当本根,但却视智慧为老师,于是就生发了是非观念;果真把是非运用于实际,就会把自己的观点当作检验是非的标准;而人一旦把坚守是非立场当作节操,就会以死殉节。这样的人,是以自己对世人有用为聪明,以自己对世人无用为愚昧,以通达为荣耀,以困厄为羞耻的。这样看“移是”的,就是当今之人,足见今人和讥笑大鹏的蜩与学鸠一样,是与“之二虫”同样无知的。

 

1·8

在集市上踩了不认识的人的脚,就要道歉,说这是因为自己不小心;被踩的人若是自己的兄长,就会婆婆妈妈地说上一大通为辩解的话;而如果是父母,就会根本不作解释了。据此看来,与人交往的最能表示敬意的礼仪形式是不把对方当外人,分配利益时最为合适的态度是不在乎自己分得多少;最有智慧的人待人行事不做谋划;最有爱心的人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不分亲疏远近;最有诚信的人做出的许诺不需拿贵重物品作担保。

 

1·9

要消去意志的干扰,解除心灵的枷锁,去掉道德行为的牵累,搬走通向大道的阻碍。高贵、富有、尊荣、威严、声誉、利禄,这六者足以扰乱意志;容貌、举止、美色、辞理、气调、情意,这六者可能成为心灵的束缚;憎恶、欲求、喜悦、愤怒、悲哀、欢乐,这六者往往是道德行为的羁绊;舍去、屈就、贪取、施与、智虑、技能,这六者常是通往大道的障碍。所有这些种情况若是都不在心中震荡折腾,人的内心就会平正,内心平正就会宁静,宁静就会明澈,明澈就会空明:人的内心空明了,就能恬淡无为而无所不为。(所以)教人达致内心空明的大道,是有德之人所敬奉的;养护生命,是道德的光华所在;保护自然本性,则是生命的根本。人依从其自然本性行事,叫做有所作为;行事伪饰虚假,那是失去了本性的表现。人有知识方能正确待人接物;玩弄智巧则会投机取巧;有知识的人若有所不知,像是斜着眼睛看东西因而看得不全面。因此,人的行为出于不得已,亦即完全是自然本性推动的,就叫做有道德;人行事不会受到不属于自然本性的欲求的干扰时,就叫做有修养:因为这个状态只是表面上违逆了自己的意愿,其实则是依循自然本性而为。

 

1·10

羿秋善射,能够射中远处的细小目标,但却拙于藏己,即不能让他人不赞誉自己;圣人(也有这弱点,所以)也善于知天而拙于知人。看来,既善于知天又善于知人,只有堪称全人的人才能做到了。但实际上,(任何对象都只有它的同类才能了解,故而)只有虫能够了解虫,只有属于天然的才能了解天。因此,即使是全人,又怎能了解人们心目中的天?更何况天与人的区别在人们心中还不确定呢!

 

1·11

哪个麻雀要是不当心,飞到了羿秋的射程之内,一定会被羿秋射中的,所以它很害怕和担心出现这种情况;但要是拿整个天下当捕鸟笼罩,麻雀是不管怎样都无法逃脱被捕的命运的(这说明,当捕捉者的捕捉手段像是“天下之笼”时,捕捉对象就无所逃了)。就因为如此,商汤可以用庖厨笼络到伊尹,秦穆公可以用五张羊皮笼络到百里奚(因为“投其所好”可说就是捕捉人的“天下之笼”)看来,不用投其所好的方式笼络人才而又终于得到人才,那是不曾有过的。

 

1·12

外表或性格独特的人多不事修饰,因为他一定不考虑别人对他的毁誉了;信仰坚定的人身处高位不会心存恐惧,因为他已经置死生于度外了。这两种人是不管别人怎样一再地用指责他,讥讽他,他都决不做回应的,可说是完全忘记了有他人存在。就因为忘掉了他人,所以他可称作天人。因此,他不会因为受到他人敬重就高兴,也不会因为受到他人辱骂就愤怒。当然只有属于与天同乐族的人才能够做到这样。表现出了怒气却并非真地发怒了,说明那种愤怒表现其实是出于并未被震怒之心;同样地,表现出了作为但不是真地有所作为,则说明那样做出的行为乃是出于对于他人的作为不必加以应对这个主张。心中的欲念不发作,人就会平心静气地歇着;心中的欲念发作了,就会使着性子大干起来:这就是有为;但要想行事正确恰当,就要是出于自然本性的推动。行事务求总是听从自然本性的召唤,这就是圣人之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