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今译(61章--81)
(2022-12-21 10:59:53)六 十 一章
章大国应当甘居下流,像天下所有雌性动物那样甘于处下一样。无论哪里,雌雄两性交媾时,雌性总是能够凭着采取守静的被动方式而得以比雄性更好地实现交媾目的,就是因为它的守静体现的乃是自甘处下的谦让品德。可见[大国同他国交往时]也最好主动采取谦让的态度。
因此,大国能够对小国谦让,就会取得小国的信任和民心,小国能够对大国谦让,就能从大国得到帮助。可见一定是都有所获,只不过大国是“下以取”,小国是“下而取”。
因此,大国要是不贪心,就能把小国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小国要是不贪心,就能参与大国的政事。这样,大国和小国就都得以满足自己的欲求了。
总之,在国际交往中,大国最好采取谦让态度。
六 十 二 章
道,是所有人的命运之所系,即是自觉依道行事的人立身行事的法宝,又是未能依道行事的人得以受到保护的担保。
(在得道之人看来,)对人作赞扬的话语也都对人有正价值,遵照而行更可以提升作为人的品位,让别人更加敬重自己;既如此,对于未能依道行事的人,怎么能抱嫌弃的态度呢?
所以,在天子登基,三卿就位之时,与其向他们敬献例如除拱璧之外另加需用四匹马拉的大车来载运的厚礼,还不如就奉献他们“不弃人”之道。
自古以来,“不弃人”之道就受到重视,原因何在?不就是因为如民谚所说,做人应该“人家有所求就让他有所得,人家有过失则不予追究”吗?惟其如此,天下人都以“不弃人”之道为贵。
六 十 三 章
要在天下似乎太平的时候多做工作,在社会还没有出现动乱的时候勤于政事,在似乎人心安定一切正常的时候细心体察官心民情。还要把发现的小问题当作大问题处理,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情况对待,对民众的不满和怨气,则要从严要求自己,一律怀着同情之心以最适当的方式回应之。
要想克服大困难,正是要在事情还处在比较容易处理的时候做起;要想成就大事业,正是要从做好它的各个局部小节开始。因为天下的难事,总是从容易处理的事情发展而来的,天下的大事,总是由诸多小事汇聚而成的。因此,得道之君一生都不做通常所谓的大事,所以他反而能成就他的伟业。
六 十 四 章
(你对之有所图谋的国家)处在安全稳定阶段的时候,你只是比较容易要挟它;在它是变强还是变弱的趋势不够明朗之时,则比较容易打它的主意;在它变得脆弱了的时候,才容易击溃它;它走到衰微没落阶段了,那就容易离散它了。因此,对他国下手要在它尚不具有反抗能力之时,得手之后对它的治理则不要等到它陷入混乱之后。
双手合抱的大树是从毫末样的嫩芽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积累起来的,千里之行是由脚下这一步开始的。
既想取得大成就而成为显赫人物,却又不愿从小事做起的人,必定失败;满足于小成功而没有宏图大志的人,必定不能取得大成就。因此,得道之君不会是像前者那样的空想家,所以不会失败;也不会是像后者那样的无大志者,所以一定成就大业。但一般人做事,常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就是因为不懂唯有慎终如始,才能确保成功的道理。
所以,圣人希望于自己的是没有贪欲之心,不求获得超出自然欲求的享乐;他教人的方式是“不教”,即不教训别人去做什么,只是指出他们所犯的过错之所在,帮助大家自然发展,决不做出不合乎自然本性的行为。
六 十 五 章
古时候的得道之君,不认为自己比民众高明,而是认为自己比民众愚昧。因为他们知道,民众要是难于治理,必是因为做君主的人自己老是玩弄智巧权术。所以他们认定,以智巧权术治理国家,那是祸害国家;以不搞智巧权术的方式治理国家,那才是造福国家。
是否牢记以上两条治国原则,也是考核君主是否称职的一个标准。君主坚守了合格君主的所有标准,就可称为“玄德之君”。玄德之君思想深刻,心存高远,他的见识和行为方式自然往往同一般人相反。但惟其如此,才能说他领悟了最大的道理。
六 十 六 章
江海之所以成为小溪小河的会聚之所,是因为它自在地处于所有小溪小河的下面,所以自然地成了它们的归依之所。因此,谁成了民众的首领,必是因为他对民众说话诚恳,态度谦恭;谁成了民众的导师,必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民众的利益之后。
唯其如此,得道之君虽然居于民众之上,民众却不感到加重了负担;他虽然作为榜样走在民众的前面,民众却不觉得向他学习就会妨碍自己的自由发展。因此,全天下人都高高兴兴心甘情愿地赞扬他,不愿意离开他。可以说,就是因为他不争(君位),所以天下没有人同他争(君位)。
六 十 七 章
人们都说我是个大人物,并且虽然确实是大人物却又不像个大人物。可我正是因为不像个大人物才成了大人物啊!我要是仅仅像个大人物,时间一久,岂不就变成渺小者了!
我身边总是带着三件宝物:第一个叫“慈”,第二个叫“俭” ,第三个叫“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有“慈”,所以我有勇气;因为有“俭”,所以我能广积德;因为“不敢为天下先”,所以我能够成为诸侯的首领。
谁想舍慈而求勇,舍俭而积德,不居人后而又为人先,那是绝不可能达到目的的。
慈,据以征战,必能获胜,据以防守,一定牢固。老天要赐福与谁了,那是一定会保护他的。
六 十 八 章
真善于厮杀的士兵不会逞强,真善于指挥战争的统帅不会被敌方激怒,真善于对待战争胜利的战胜者不夸耀自己的胜利:可见真正善于对付对手的人敢于向对方表现得谦卑处下。
六 十 九 章
关于用兵打仗有条重要原则,借用一位名家的说法是:我不敢做主方宁愿做客方,不敢进犯一寸而宁肯退后一尺。
这是说,(他认为)善战者临战时的表现是:说摆阵式不见有行阵,说捲袖子甩胳膊不见有胳膊,说操武器不见有武器:就是说,他像是根本没有面临战事的感觉和表现。
要知道,人君遭遇的祸害没有比民心不归向他更大的了,无论谁,只要民心不归向他,就会使得他的法宝丢失殆尽 。所以两军交战 ,要是实力相当,必是得到民众同情的一方取胜。
七 十 章
我的学说其实是很容易懂,也很容易实行的,但天下却没有哪个当政者能够懂,能够实行。
制订法令要有个正确的指导思想,治理政事要有个正确的理念;他们不懂得、不实行我的学说,完全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啊!
知我者少,(按“物以稀为贵”的规律,)我就堪称高贵者了。所以圣人总是身穿粗布衣裳,却怀藏稀世宝玉的人。
七 十 一 章
一个人真正有知,却显得无知,那是高尚;其实无知,却佯装有知,那是犯病。
只有真正担心自己会犯某种毛病,才会没有那种毛病;圣人没有上述毛病,就因为他时刻警惕自己可能出那种毛病。因此,圣人绝不会犯上述毛病。
七
民众要是(被你做君主的逼得至于)连死都不怕了,那么,你作为君主的最为可怕的事情也就到来了。
(所以,)不要逼得民众简直没有居留之所,不要过分盘剥民众赖以生存的资料。你只有不太欺压民众,民众才会不厌弃你。
就因为如此,有道之君深知自己对民众的依赖性,决不总是只想到自己对民众的优势,一定深知要能保住自己的贵高地位,就要在民众面前真正表现为“孤、寡、不谷”之人。所以他一定不会采取压迫民众,以致民众畏惧他、厌恶他甚至想起而推翻他的方式施治,而是采取相反的方式。
七 十 三 章
(一个人的)勇气表现为敢于争先,他是效法箭;表现为不敢争先,他是效法栝。这两种不同表现的人,哪个得利,哪个受害,上天又是讨厌哪一个,以及其中的缘故是什么,有谁知道呢?
天的法则,也即大道对人的要求是:要争取尚未开战之时,对方就表示愿意服从你;你还没有发出号令,别人就来响应你了;你没召请他来,他就自动地来了。在不得已而不得不战时,那就要善于谋划,努力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是说,网要撒得大,网眼要稀,又能将对手一网打尽,一个不漏。
七 十 四 章
民众要是被(你君主)逼得(以后)根本不怕死了,你难道还能用死来威胁他们吗?是的,你会回答说:民众还希望活着,都不愿冒死的时候,我就只要一发现有不法分子就依法镇压之,那还有谁敢闹事?(因此,我哪会有陷入无可奈何的困境之时?)
但问题在于:即使大多数民众真地不敢冒死起来反抗你,对你认定的不法分子,也另有权威来处置他们,不必是你君主。你滥施淫威,可说是越俎代庖。自告奋勇去代替大匠砍伐木料的人,是没有不反而伤了他自己的手的啊。
七 十 五 章
民众饭都吃不饱,是因为他们的国君征税太重,所以吃不饱;民众难于治理,是因为他们的国君要搞“有为之治”,所以才难治;民众至于不怕死,是因为他们“尊道而贵德”,要求过“我自然”的生活,因此宁愿死也不肯放弃自然本性。
如此看来,不是为了追求自己优越生活而施治的君主,确实要比追求物质享乐的君主高明。
七 十 六 章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显得柔软纤弱,死了后尸体却很僵硬坚强;所有动植物都如此:活时柔软脆弱,死后干瘪枯槁。
据此看来,坚强意味着死,柔弱意味着生。
因此要说:军队逞强难得取胜,树木高大必遭砍伐,质言之,自称强大者反而处于劣势,甘居柔弱者终将转为优势。
七 十 七 章
上天启示的行为法则,不就像张弓那样吗?即: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提高些;低得太多了,就又升高点;提高得还不够,就再提高些。可见天之道归结为:让富裕有余者少占有一点,以填补贫穷不足者。
可当今王公贵族们奉行的“人之道”却不是这样,竟然同天之道正好相反,是剥夺贫穷不足者以奉献富裕有余者。谁能减少自己的财富将之奉献给天下人?当然只有得道之人做得到。所以从前的明君圣主都一定是为民众操劳了却让他们感到“我自然”,事情做完了后就主动退后一步让大家分享成果:这是因为他不想显示自己的贤德吧。
七 十 八 章
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加柔弱的了,但在攻克坚强之物的能力方面却没有哪个超过水:这是因为没有谁也没有哪个东西能够改变水的趋下好静甘居下流的本性。水的特性和表现所显示的“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谁不知道,却没有人愿意奉行。
就因为如此,所以圣人说:只有能够忍受国人怒骂的人,才能成为社稷的主人;只有能够对国中发生的一切祸难承担责任的人,才能成为天下之王。
看来,道出了伟大真理的话语,在浅薄的人听来总是有违实际。
七 十 九 章
民众已经对你君主怀有大怨时再去设法和解,一定难得彻底的,哪能把这作为处理同民众关系的好办法呢?有鉴于此,得道之君的做法就像是:即使握有别人的欠条,也绝不据以向人逼债。
因此,在民众已经对你产生了大怨的今天,你只能采取对民众怀有同情心的“司介”的态度,而不能采取毫无同情心可言的“司彻”的做法。
天道是不偏袒任何人的,总是赞扬所有行善之人。
八 十
您的国家尽管面积小,人口少,但只要您坚守“俭”的法宝,即使有难得之货也不使用,民众就会爱惜生命,不会起来作乱,也不会企图投奔他国;您还做到即使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即使拥有一支军队也不发动战争,那您就更会让民众返回到靠结绳织网以捕鱼打猎为生的那种原始状态,就更好治理了;因为那样的话,民众就将自以其食为甘,自以其服为美,自以其居为安,自以其俗为乐,以致一辈子都决不想离开您治下的这片土地,即使让他们搬迁到那里的鸡鸣狗叫声都可以听到的邻近国家中去,他们都会不愿意了。
八 十 一 章
可信可从的警句格言不会显得光彩华丽,光彩华丽的言辞不会是警句格言;对某个问题确有真知灼见的人不会是行行皆通的知识渊博者,行行皆通的知识渊博者其实哪一行都是外行;真心诚意劝人向善的人说话总是言简意赅,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地向人进言的人不会是真心劝人向善。
圣人从不积聚什么:总是尽其所能帮助别人,所以他更其富有;还总是倾其所有给予别人,所以他更加充实。
天之常道是教人只兴利,不为害;人间正道是劝人只做事,不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