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8日
(2022-12-18 10:02:13)《老子》今译
一
人们奉行的、通常称之为“道”的思想主张,理论学说,确实都能够用来指导行动,但都非恒道,即不是永远可用、在任何情况下都对人具有指导意义的道理,就如人们使用的名称虽然都可以用来指称对象,但都非恒名,都不可以用来指称所有一切事物。
宇宙没有分化,故而没有用来指称事物的名称时,就是“天地之始”,即宇宙的初始状态,就是在这个初始状态结束时产生了万物从而也有了各种事物的名称;所以,宇宙的初始状态也可说就是万物之母。(宇宙万物的这个演化过程表明,万物必是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同一的。)
就因为如此,人始终不怀特定欲求地去观察世界,看到的会是万物的同一性;总是带着某种欲求去观察世界,看到的则是万物的差异性。
万物莫不相同,也莫不相异,这两个对立的认识本是人们对于同一些对象的观察结论;可人们对此总是觉得奇怪,以致用“玄”来评说这两个说法。其实,正是这两种很玄的对立观点的相互转换,启发和导引人们不断地获得似乎新奇古怪,其实极为精妙有用的思想。
二章
天下人要是全都知道了美之所以为美的根据,那么丑恶现象就没有了;(同样地,)要是全都知道了善之所以为善的原因,那么不善的现象就没有了。
(从上述两例显示的道理可知,)一个人有无(例如钱财、声誉、权位等)身外之物,乃取决于他信奉的是怎样的人生观;一件事情对某人来说究竟是困难还是容易,乃取决于他抱着怎样的“成就观”;人的品德才能的长短何在,乃取决于他想把自己造就为哪种人格类型的人;人同别人相比到底是强些还是差些,乃取决于他是否满足了他理想人格的标准;个人发表的言论主张究竟是谐音还是噪音,乃取决于他那意见是促进社会和谐还是扰乱社会和谐;一个人将被评价为倡社会风气之先的领军人物,还是只会附和、跟随别人的应声虫,乃取决于有没有人跟随他和他对后世的影响能够保持多久多远。
就因为如此,所以得道之君实行的是无为之治,实施的是不言之教: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请,他不会(借故)又重新开始;对于正在做的事,他不抱持非达到某个目的不可的态度;他早就准备好了,该做的事一经做完,就从君位退下,决不贪恋权位。就因为他不贪恋权位,所以他绝不会被推翻,不会被民众赶下台。
三章
不推崇不嘉奖有才干的人,老百姓就会不争不斗;不稀罕不看重精巧的稀有之物,老百姓就会不偷不盗;根本没有足以引发人的贪欲的东西,老百姓是决不会起而作乱的。
因此,圣人之治民也,其实在于治己,即:减损欲望,充实精神,降低要求,增强骨气。这样,自然会使得民众都趋向无知无欲,就是说,分得清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从而自动地不争不盗不贪,即使仍然难免生发“越轨的念头”,也会在没有实际行为表现时就克服了。
君主若能这样施治,他的国家哪会治理不好呢。
四章
道是抽象的,因此它的应用无限宽广,怎么用也用不完。
(道是)多么深远啊,(它对人行事的指导作用)就像是祖先对子孙的影响一样:不顾及要予处理的对象各自的特点,更不在乎他们确有的但并不属于其固有本质的东西,只求综合、协调彼此的亮点、优势,将大家会聚到同一发展道路,并肩前进。
(道又是)多么澄寂啊,(它的作用)似乎存在,又好像没有。我真不知道当今有哪个君位的继承人,是在效法他的远祖得道圣君。
五章
天地对万物根本谈不上有无仁心的问题,而是视之如“吃草的狗”;圣人学习天地的榜样,对百姓也谈不上有无仁心的问题,同样视之如“吃草的狗”。
天地围着一个空间,不是像一个大风箱吗?风箱不被使用时是不会自己主动起炽火作用的,只有被使用时才会被动地产生这个作用。
据此要说,当君主的管事太多,只会导致他的国家衰亡,不如改行无为之治,根本不考虑要对百姓施仁政的问题。
虚怀无欲谦下守静的谷神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故可称之为玄牝。这个玄牝的产门,乃是人生天地之间可能得享的各种幸福的总根源。
谷神品性带给人的福利幸事啊,可说绵绵不绝,怎么用也用不尽。
天和地都是永存的。天地之所以永存,原因在于它不自生:(有生命的万物都能自生,所以都会死,)故而天地反而能够长生(长存)。
因此,有道之君也即圣人是以天地为榜样的:见有利可图之事总是退居后面,结果是反而先得利;做起事来总是置私利于度外,结果反而保全了利益。这不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才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心”吗?
上善之人,也即圣君明主,就像水一样:总是为万民谋求福祉而又谦卑自处,主动退居众人都不愿呆的低下地位。因此,可说他几乎就是大道的化身。
(他的善在于:)在对待社会地位方面,他甘居下流;他的心有如深渊,平静、深沉、容纳百川;在同人交往方面,他待人慈祥,充满爱心;他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他施政只求达到社会大治,毫无私利的考虑;他办事有耐心,决不急于求成;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抱非怎样不可的目的,总是与时俱进,顺乎自然地进行。
想端着一个盆子将水拿走又把水装得满满的,不如只是装到适可而止;想把一件东西藏掖到怀里却又把它削得尖锐锋利,那是不可能藏掖得很久的。
(同样地,)金器玉器挣得多到屋里都堆不下了,那一定谁都守不住;富贵起来了就骄奢淫逸,那只会是给自己造成灾祸。
(所以圣人认为,)事情做完了后主动退后一步让大家分享成果,这才符合天理正道。
修养身心,以期二者保持一致,和谐发展,能够做到永不背离这个目的吗?培养自己的各种良好品性,以期日趋柔顺,能够达到初生婴儿一样的水平吗?去除不合人的自然本性的欲念,以期进到万物与我齐一的境界,能够做到一丝杂念都没有吗?发表意见,立言教人时,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吗?施惠于民,治国理政时,能够做到不使用智巧、权术吗?处理同外国的关系时,能够做到对各国一视同仁,决不拉帮结派吗?
十 一 章
人们以为,用三十根辐条和一个车毂支撑着一个车辋就有一个车轮了,其实,还要在车毂中间钻个洞,这个车轮才真有车轮的用途。同样地,揉和黏土用以制作器皿,必须有适当的空隙处,它才能真正发挥器皿的作用;有了闭合的围墙,要在它上面上打出几个洞来当门窗对待,才可以真把它当房间使用,。
据此要说:人已有的东西只是人从事活动的凭借,适当地去掉一些,亦即使之形成有某种结构的整体,才能让它实际发挥人所希求的作用。
沉湎于歌舞宴饮,只会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明,听而不闻耳失聪,消化不良味觉都失灵;贪求和沉溺于精巧的难得之货,还会使人德操下降,纵情于田猎犬马活动,更会使人行为放荡,内心发狂。
因此,圣人只求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追求,不贪求任何感官享乐,并且始终如此,坚持不渝。
十
人为什么会得宠和失宠都忧心忡忡惶恐不安?自然是因为他意识到了,争宠乃表明自己地位卑下,命运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故而得宠时诚惶诚恐,失宠时也诚惶诚恐。所以说他们“宠辱若惊”。
因此,人只有把充实自己的生命看得比处理好同天下人的关系更为重要,才可能快乐地寄寓于天下人世,只有把珍惜自己的生命放在获得天下人的宠信之上,才能开心地生存于天地人间。
十
有个东西,你想看它看不到,只好叫它“微”;想听它也听不见,只好叫它“希”;想摸它更是摸不着,只好叫它“夷”:总之,凭人的这三种感知能力是不可能达到对那东西的认识的,这说明它乃是一个不可分析的单一的东西。
这个单一的东西,不是过去某个时候突然产生的,也不会在将来某个时候突然消失,它一直存在着却没有名字,从这方面看也该把它归结为非感性存在物。
因此,可说那东西是处在没有形状的状态中,是个没有任何感性特征的对象,以致让人恍恍惚惚,觉得它简直不可捉摸,迎着它来,看不到它的头颅,跟着它去,看不到它的尾巴。
所以,认识道和运用道,只能是,必须是:执持适合于当今情势的理论观点、政策法令,用以治理当今有待处理的一切问题,并据以了解古时的情况:道的要领就在于此。
十
古代善于依道行事的人,其行为表现可说是微妙玄通,深奥得简直不好描述。但也正因为不好描述,我要来勉强形容他一下。这样说吧:他总是谨小慎微,就像是冬天里在结了冰的江河上行走,处处小心翼翼;也像是早晨起床时蹑手蹑脚以免惊动邻人;他做事一定严肃认真依规依矩,就像是在别人家里做客;同时他又勇敢坚强极有魄力,像是在惊涛拍岸的江湖里破浪前进;他待人敦厚朴实,像是未被加工的木料,又宽宏大量像是能够容纳任何一种意见。总之,他虚己下人,心胸开阔,充满谷神品格与情怀。
[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保持上述这种“为道”态度的人是不愿意把事情做得太满的。正因为他不把事情做得太满,所以他能够随时发现和克服自己的缺点,从不固守旧模式旧套路行事,总是与时俱进,不断取得成功。
十
人做到了清心寡欲而且达到了极致,又总是自满自足并且也大到了最高水平,那么,当他听说有人不走正路时,他会说“我只看到大家都在争取落实他们作为人的要求”。
要知道,芸芸众生尽管各有个性,但即使行为出轨时也全都是在争取回归到自己作为人的本性。回归到了人的本性,也就安于过人的日子了,因此也就是落实了天命。落实天命也就是遵循常规正道,所以懂得要遵循常规正道就是明智讲理。不懂得要遵循常规正道行事,就真会胡作非为,那确实很危险的。
因此必须说,人懂得要遵循常规正道,就会待人宽容,待人宽容就会办事公正,办事公正就可能被推举为王,成就了王业就能替天行道,成为得道的明主圣君;那样他的国家自然长治久安,他就一辈子都不会有政权危机的威胁了。
十
最好的君主,老百姓不过知道有他存在罢了;次一等的,老百姓会亲近他,赞誉他;再次一等的,是老百姓虽然畏惧他,但他还能把社会治理得井然有序,让老百姓活得下去;最差的,是不仅无德,只会欺压百姓,而且无能,把社会弄得完全无序,办任何事情都效力低下,以致老百姓既畏惧他,躲避他,还极端瞧不起他。
所以圣人有言:君主对百姓要是诚信不足,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得道明君一定是行事十分小心谨慎,决不轻易向百姓许诺什么,即使好事办完了,工作结束了,他也决不张扬,以致别人不知道那是他做的;因此,百姓得到实惠改善处境了,也会说“是我们自己做到这样的。”
十
按人的自然本性施治的社会政治局面消退了,仁义的观念和相应的制度就产生了;人从此有了心计智巧,也就有了并非出于人的自然本性的人为设计出来的东西。家人之间实际上六亲不和了,才产生了诸如子孝父慈这类道德规范;国家实际上处于昏乱状态了,才会呼唤忠臣
做君主的不标榜自己是圣人,不再用权术智巧治国,老百姓将会百倍地高兴;不搞什么仁政政治,废除现行的以“义”为原则的道德体系,老百姓将会自动地子孝父慈;不虚浮欺诈,与民争利,老百姓就不会偷盗。
但不能把以上三句话直接就当作治国纲纪,一定要把践履这三条原则的本质特征体现出来,那就是:外表单纯质朴,内心无私寡欲。
二
[做君主的人]务必不要以导师自居,不要有任何优越感。
与人交谈时,顺从恭敬与呵斥责备这两种态度,从某个角度看并无大的差异,是吧?但从体现的是美还是丑看,其间的差异又该怎样说呢?由此可知,为人敬畏的君主,一定也要以敬畏之心待人。
荒唐啊,我在这问题上的蒙昧状态真还没有结束!大家都对我唯唯诺诺,恭恭敬敬,我竟感到如赴盛宴,像是春游。我一直是觉得平平淡淡,像个对外界还做不出什么反应的婴儿,像是找不着家门的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