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4·21)
(2022-06-30 06:05:00)14·21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解说】
据说高子是个很聪明但有惰性的人,曾在孟子门下学习,后来转学他术,孟子认为他的学道之心被“茅塞”了,所以对他说了这番话。——仅五句话,却有三层意思:
1、前一层是头两句,要注意:其中的“径”字同“陉”,指山坡;“蹊”通“徯”,指小路;“间”是间隔义,间隔很小就是“夹缝”了,所以“蹊间”是同义联合结构的合词:因此,头句“山陉之蹊间”是指山坡上丛生的荆棘之间尚可勉强供人通行的空隙。承上句读来,后句中的“之”字明显是、也只可能是“蹊间”的复指词,所以“用之而成路”是说:(若)把这些“蹊间”当路使用,(时间长了)也就真会形成一条路。“介然”是意志专一而不旁骛之貌,此处是充当“用之”的状语;按说是不必加这状语的,之所以添加了,显是想把当初的“开路者”的那种意志坚定而又小心翼翼地穿行的情况状写出来。——可见这头两句是打比方,暗示从“学道”到“得道”的过程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既需要细心探索,更需要坚忍不拔,质言之,这条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坚持地走了,就会有也才会有路,让你达到目的地。
2、第三、四句是第二层意思,但不过是从反面重复第二句的意思。因为明显是个条件复句,“为间不用”(条件分句)是上句中“介然用之”的否定,等于说:(若是)用之为间(注意:这“为间”是动宾结构,意谓不是坚持地、连续地把这“蹊间”当作路使用,而是中途有停歇);结果句是说:那么路上就会长满茅草,就没有路了(“茅”即茅草,“塞”是堵塞义;“之”字指代“意之所属”,无疑是指“这条路”)。——这样从正反两面说,是为了凸显和强调“坚持地走下去”是“路的存在”和“达到目的”的充分必要条件。
3、末句是第三层意思,是本章的“落脚点”。——注意:句头上的“今”字相当于“现在”、“今天”,但带有“事情发展到今天这局面”的意味,所以领起的话是交代“当前这个结果”的原因。此句是用上句的“茅塞之”做“喻体”,隐喻高子的“心路”也即思想、理性被什么堵塞,以致在“学道”的问题上犯糊涂,以致不能持之以恒,半途而废了。
1、本章头句,一般都在“蹊”字后打逗号,即将“间”字断属后句。《杨著》也如此处理,并作注曰:“间介然——《荀子·脩身篇》云:“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此“间介然”当与苟子之“介然”同义,都是意志专一而不旁骛之貌。赵岐《注》似以“介然”属上读,今不从。”——我不取此解,认为“蹊间”是一合词,从而不需要认可“间介然”这个“别扭说法”,你觉得怎样?
2、《杨著》还有个注释是:“为间——即‘有间’,为时不久之意。”——这解释并不错,但我以为我的解读更细致,更可取。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荆棘丛生的山坡上原本没有路的,只要人们经常开道行进,就终于会有一条路;但有了以后,要是不去走它,就又将被茅草堵塞。现在,(我要说)茅草把你的心给堵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