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23)
(2022-06-23 22:08:21)13·23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解说】
本章把儒家的“藏富于民”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论述也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1、开头三句的意思是:(如果)使人民的耕种之事轻松些,缴纳的赋税少一点,那就可以使民众富裕起来:前两句头上的“易”字是用作及物动词,“使容易”的意思;“田畴”是和“税敛”一样的双音词,相当于“田地”,这里借指“耕作田地之事”。——第三句的“民”字无疑是“使”的前置宾语(受事),为了突出它,像是这里的话题,就提到主语的位置了。故此句最好翻译为:那么,老百姓一定会富起来的;
2、接下三句是讲“民”富了以后又教导他们正确、恰当地使用钱财,那样的话,钱财更一定够用而且用不完了。——注意:其中“食”字是“亏损”义(后来写作“蝕”),这里引申为“花销”的意思,所以“食之以时”是说对收入、财物的使用要适当(“时”为“适时”义)。怎样就叫适当了呢?下句“用之以礼”其实是对这问题作回答(这“用”字是“使用”义,“以礼”是说按礼制的规定:当时“礼”的规定是很详细很具体的,对如何花钱也有“说法”)。第三句就指出:这样,钱就简直用不完了(“财”是财物与货币的统称,“不胜用”自是“用不完”的意思)。
3、再下面四句是喻示富了的民众必定会报答让他们富起来的人,说:民众没有水火是不能生存的,但一旦有了,就即使你在黄昏时间去敲他们的门请求施与水火,他们也决不会不给予的。(为什么?)就因为他们的“水火”非常丰足了。——这里,“水火”是喻指钱财,四句话的喻义则是:你只能向拥有钱财的人去征财征物,民众富有了,决不会“忘恩负义”的。
4、最后四句是作总结,点明主旨意思:圣人,也即善于治天下的君主,其治道的要点就在于首先想方设法地让老百姓富起来。这里表现的是管子说的“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的思想,也再次证明孟子其实不反对“言利”。——这自然预设了老百姓是“知恩图报”的。又,“菽粟”可泛指粮食,这里是借指财物,“菽粟如水火”既是喻指菽粟的重要性,又是喻指达到“至足”的程度了。
【辩析】
1、《杨著》有注曰:“田畴——《一切经音义》引《国语》贾氏注云:‘一井为畴,九夫为一井。’《史记·天官书》如淳引蔡邕云:‘麻田为畴。’按‘田畴’无妨作一词看,犹言‘田地’。”
2、前两句,《杨著》和《傅著》的译文分别是:“搞好耕种,减轻税收”、“整治他们的田地,减轻他们的税收”。按这理解,“易”的主体,即“搞好耕种”、“整治田地”的人,也是征税者即统治者了,明显不通。两书如此翻译,是因为对“易”字采取了赵岐的理解:《杨著》有注曰:“易——赵岐《注》云:‘易,治也。’”
3、“食之以时”句,《杨著》翻译为:“按时食用”。——这真令人费解:为什么突然来一句教人民“按时吃饭”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