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3·4)
(2022-06-21 18:55:15)13·4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解说】
对这一章,我要先说个情况:头句“万物皆备于我矣”,曾经同南宋哲学家陆九渊的高论“宇宙便是吾心”,和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巴克莱主教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一起被列为三个“最具表现力”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遭到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痛批,但蒙培元先生在他的《说孟子》中,为孟子平反了,他说:“过去有人将‘万物皆备于我’解释成万物存在于我心中,因而是主观唯心论。后来又有人解释成万物虽不在我心中,但是,有待我的知觉而知其存在。还有人解释成万物的‘意义’在我心中,即万物因我的意识而有意义。第一种解释很少有人坚持了,第二种解释则难以说明万物何以‘皆备于我’。第三种解释似乎有一定道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的‘意识’指何种意识?如果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先验意识,那么很难说孟子有这种意识。我认为,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显然不是说,万物皆备于我的感性直觉或直观之中,因为感性知觉与万物的关系是‘物交物’的关系,正因为是相‘交’,所以容易被外物所引。”——我认同他这意见。
由于上述情况,此章有了“特殊的重要性”,因此,我要解说得“细致”一点。
1、联系到前几章来读,就可以肯定,本章是要说明“求则得之”的“求”(亦即“求仁”的“求”)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务请注意:直到上一章为止,对于“求则得之”这个命题,孟子也只是交代了“求”对于“得之”(得以成为仁者)的充分性,并未说明进行“求之”活动本身需要什么条件,而这当然是希望进行“求仁”实践的人要求给予指点的。所以,本章首句乃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2、就文论文,“万物皆备于我”这句话不过是孟子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告诉说:“求仁”,亦即争取成为一个有德之人,是不需要有任何外部条件的,就是说,一切条件你都自在地具备了。务请注意:在这里,“万物”的“物”字不是指“东西”,而是“品类、等级”的意思,故“万物”等于说“一切(条件)”,“备于我”是“为我所具备”的意思。如果还考虑到这三点:本篇第一章中表述的那个连锁推理的最后结论必是“只要尽其心就足以达到修身的目的”;“心”这个“思之官”是“天赐的”,每个人必有的;“修身”不过是“求仁”的另一种表述(要你“求仁”就是叫你“修身”);你就会自然地认定了:当你设定自己是个准备“求仁”的人时,若有人追问你是否具备了“求仁”的条件,你当然会回答说:难道求仁还要有什么外部条件?不是我自己愿意“求”就可以“求”吗?用孟子的话说,这应该是“为不为”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的问题呀!明乎此,就知“求仁”是根本不存在要有什么“条件”的问题的,只因这里是在回答人们可能提出的“要有什么条件”的问题,所以孟子用了“万物皆备于我”这样一个说法作答,具体意思则如上述。——这同孔子用“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和“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样的说法,来回答颜回的“问仁”,可说毫无二致。
3、接下四句是什么意思?同头句是怎样联系的?只有同时讲清了这两个问题,对本章首句作上述解释才能让人“信服”。我的体认是:这里既然是讨论“求仁”的事,首句又已经回答了“要何条件”的问题,亦即明确交代了“无需任何外部条件,全在自己愿不愿”,接下就只可能是:或者转而讲怎样让自己“愿意起来”,或者开始设想、憧憬实际“求”起来了也即真地“行仁”以后将会进入到一个怎样的“人生境界”。不用说,这二者是相通的,可归结为指明“求仁”对“求仁者”的价值,从而也就是揭示“求仁的动因”。——认可我这思路具有逻辑必然性,就知接下两句正是讲这两个意思。
前句“反身而诚”是紧承头句说:所以这里的关键在于“反求诸己”,即确实具有求仁的诚意。注意:“反身”是指不总是“向外求索”,愿意反过来“求诸己”,同8·28章中多次重复的“自反”的意思无别(“身”是自己义)。——“而诚”是指明“反身”达致的结果,等于说“从而诚心诚意地去行仁”。你要说是“反身”的后置状语,也可以,句义没有差别。
后句是又承接前句的意思说:这样,得到的必是最大的快乐。注意:行仁,也即选择道德行为,无疑意味着世俗利益的牺牲,但人的任何行为都是有“回报”的,从“回报”方面说,德行与缺德行为的差别就在于德行的回报是让主体感受到“良心的安慰”,孟子认为,这是超越“生理上的快感”的快乐,是“属人的快乐”,故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所以他用“乐莫大焉”来表达。——足见这两句是同一头句衔接得十分紧密的,对首句作上述解读是能够“贯通下文”的,决非不顾语境的牵强之论。
4、这样,最后两句的意思也很明白了:是进而指明怎样达致“反身而诚”,也即“求仁”的路径。这在儒家、在孟子看来,是不必多作论述的,孔子早就交代过了,那就是笃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则,孔子把这叫做“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见《论语·颜渊》):你只要把别人当人看,从而将心比心,不强人所难,就会唤起“仁心”,诚心行仁。——可见“强恕而行”的“恕”字是指“恕道”,“强”是“勉力为之”的意思;“莫近焉”等于说“没有哪条路比这条路更近的了”。
5、现在清楚了:如果将头句“万物皆备于我矣”当作“主观唯心主义”的命题来理解,那是绝对说不通的。——我对这一章的解释是“空前的”,请读者深思之,细辩之,如果最后认定我的理解比较有理,最为切合孟子原意,则请推介之,宣传之。
6、最后我要指出,《评传》对此章的解说是独到而又基本准确的,作者做了颇为详尽的分析后结论道:“因此‘万物皆备于我’只是‘良心本心我全具有,道德根据就在我心中,除此之外,毋需外求’的意思,与物质精神何者为第一,根本不是一个问题。”傅佩荣将“万物皆备于我矣”翻译为“一切在我身上都齐备了”,也不失准确性。
【辩析】
1、本章头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蒙培元的回答是:“因此,‘万物皆备’只能是‘备’于德性之中,即在道德情感的关照之中。这样,才有‘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问题。‘乐’就是情感体验,返回到自身,诚实而无欺伪(诚的反面即伪),就会体验到最大的快乐。这正是仁者之乐。”——对他的这个正面回答,我就不以为然了。
2、冯友兰先生对本篇头五章逐章进行过解释,对这一章,他说:“照上面所讲的,孟轲认为,人的‘心’和‘性’跟‘天’本来是一体。所以‘万物皆备于我’。人如果能够‘反求诸己’,确实达到这种精神境界(‘诚’),这就是莫大的快乐。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求‘仁’,‘求仁’的最好方法,就是行‘忠恕之道’(‘强恕’)。”——对他这段话,我的评价是:“孟轲认为”之后的话,头一句说得不错,因为孟子确有冯先生所谓的“一体”思想;对“万物皆备于我”,冯先生并未作解释,却接着说“所以‘万物皆备于我’”,这说明冯先生是“预定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万物都在我心中”,否则,他就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了。由此可见,对本章的这句话,冯先生完全接受了传统解释。因此,他对这全章的解说,也是不准确的。
3、本章后四句,《杨著》的译文是:“反躬自问,自己是忠诚踏实的,便是最大的快乐。不懈地以推己及人的恕道做去,达到仁德的道路没有比这更直捷的了。” 《傅著》的只是字面上有较大出入,但意思全同。——很明显,这意思同头句接不上,对“反身而诚”做这种解释,更显得生硬、勉强。
【译文】
孟子说:“(求仁是不需要外界条件的,就是说)需要的条件我自身完全具备了。因此,这里的关键是能够做到自反,从而切实地诚心诚意地行仁,那样,人就会获得自己认定的最大的快乐;要做到这样,其实只要能够将心比心地待人,践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则就行了:这是通向‘仁’的最直最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