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11·9)
(2022-06-18 06:11:39)11·9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解说】
这一章是孟子通过自己与齐王接触甚少,以致对于引导齐王从善未起多大作用的切身经历,说明道德的进步不是一曝十寒可以达到的,需要专心致志,锲而不舍的自觉的努力,如同学会一门技艺一样。
1、前八句比较难懂,但只要知道:头句中的“或”字同“惑”,后几句中的“暴”字通“曝”,“吾见”是“我谒见王”的意思,也就全懂了:头两句是说:对于王(一般认为是指齐宣王)的不智,不必感到奇怪,因为纵使天下有一种植物是特别容易生长的,要是暴晒它一天,接着就冷冻它十天,它也必不能生长了。“吾退”是相应于“吾见”而言,故意思是:我刚一从我同齐王晤谈的房间里退出来;“寒之者”是指那些必定在齐王面前同“吾”唱反调的人;“至矣”即“就来了”。“吾如有萌焉何哉”句中的“如”字,乃是2·6章中“则如之何”的“如”,相当于“奈”;“有萌焉”是指齐王萌发出了行仁政的念头(略同于上章说的的“夜气”)。所以该句是发感慨说:这样,齐王听了我的话以后即使心有所动,萌发出了施行仁政的念头,我又能够怎样呢?——据此可知,孟子这是把他偶尔有机会同齐王见上一面,就向他“猛灌一通”关于人性、仁政、王道等等的理论,比喻为“一日暴之”,将齐王身边的人长期地、日日夜夜地向齐王絮叨世俗的、反仁政的思想、观念、理论,相应地喻之为“十日寒之”。后来,“一曝十寒”成了成语,其出处就在这里。
2、接下讲弈秋教人下围棋的事,一般寓意十分明显,在本章则是又打个比方说明:齐王的不智不仅是由于“一曝十寒”,还因为他自己不能专心致志地接受我孟子的教诲,心有旁骛,所以他即使并非不智,也难以掌握我的学说和主张的。——这段文字,只要懂得这几个字就能读懂:“弈”本指围棋,作动词则是“下围棋”的意思;“弈秋”是古代围棋高手的名字; “数”在这里是“技能”义;“通国”即“全国”;“使弈秋”句头上的“使”字是假设连词(因为这里不是介绍史实,而是作比喻);“鸿鹄”即天鹅(“鸿”也是一种鸟,但这里是用作“偏义合词”,即是特指“鹄”);“援”是执、持义;“缴”读“茁”,是系有丝线的箭;“为是”乃“是为”的倒文,可译作“这是因为”。又,引出这段话的“今夫”二字,只能看作发语词;“惟弈秋之为听”句,严格分析的话,该说“之”字后省略了一个“言”字(这“为”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辩析】】
连着说的三个“吾”字句,《杨著》翻译为:“我和王相见的次数也太少了,我退居在家,把他冷淡得也到了极点了,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他能有什么帮助呢?”——足见译者对“退”、“至”二字、和“寒之者”、“有萌焉”两个说法的理解,同我大不一样。你认同谁的理解?
【译文】
孟子说:“齐王的不明智,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天下即使有一种极其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暴晒它一天后,接着就冷冻它十天,它也不能生存下去的。我与齐王会晤的机会是很少有的,可我刚一从同他晤谈的房间里退出来,他身边那些同我唱反调的人就蜂拥而至。这样,他听了我的话以后即使心有所动,萌发出了施行仁政的念头,我又能够怎样呢?(这也好比教人下围棋)下棋作为一门技艺,只是小玩意儿,但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是学不会的。弈秋是全国的围棋高手,要是让他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用心聆听弈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心里却老在设想外面有个天鹅飞来,考虑如何张弓搭箭把他射下来。后者虽然与前者一起学习,学的成绩自然比不上人家。这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一个吗?回答无疑是: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