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解说(8·28)

(2022-05-17 19:47:29)

8·28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解说

这一章把中国人的道德人格理想表述得淋漓尽致。我先表个态:这是理想,离现实远了点,社会管理部门若是拿这个“君子理想”去要求所有人,据以制定政策、法律、制度、规范,那必定失败;但是,这个理想在学理上并无逻辑矛盾,就是说,它的理论是可以自洽的,故而我上面讲的“必定失败”,乃是从另一“公理体系”出发做出的判决,就像你根据欧氏几何,认定“若用非欧几何指导地面测量,必定导致实践失败”一样。一个人作为“个人”,即“社会成员”,若是接受这个理想,采取这个理想所要求的待人律己的态度,那正好相反,是“必定成功”,而且成功的程度,同你奉行它的“坚定性”的程度,是正相关关系,就是说,你只会因此觉得自己离“真正的人”更加逼近了,因而感到平静、轻松、愉快、幸福,绝对没有相反的时候,而且越是那样做,这种“做人的幸福感”就越强烈。——字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这章的文字难懂,我分三段解说。

1、“人恒敬之”以前的话可说是“总论”。“异于人”的“人”是指“一般人”:此句是把“君子”从所有人中凸显出来。“爱人”、 “敬人”的“人”是指他人。三个“存心”含义稍有不同:头一个指“心之所系”,后两个是“存于心中”的意思,即“以仁存心”是说时刻都把“待人以仁”的自律要求放在心上。“以礼存心”应仿此理解。“礼”在当时是一切规章、制度、规范的总称。后几句中的“恒”字,是“经常,不间断”的意思,相当于“总是”。——注意:“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两句不是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