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解说(7·27-28)
(2022-05-04 18:09:56)7·27
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解说】
1、这一章没有深意,对 仁、义、智、礼、乐五个“规范词”的实质内容做个介绍罢了:“实”,有人翻译为“主要内容”,或“本质属性(实质)”,当然也可翻译为“本质”或“本质内容”。所以关于仁、义的两句不必解说了(“从兄”即服从兄长)。后几句是说:智的实质内容是懂得关于事亲与从兄也即仁义二者的道理,并坚持实践下去(“弗去”);礼的实质内容则是对这二者作适当的调节和修饰(“节文”);乐的实质内容在于一听到演奏含有仁义内容的音乐,心中就升起快乐的情感,而且一旦升起就简直不可克制(“恶可已”:“恶”相当于“不”),以至于不知不觉地手舞足蹈起来了。——如此而已。
2、毫无疑问,这一章讲述的重点虽在最后讲“乐之实”的几句,但全章主旨却在说明:仁、义、礼、智、乐五者可归结为仁、义二者,从而最终归结为“孝弟”二字,因为这二字就是“事亲”和“从兄”之道。——这一章让我们记起有子对“仁之本”的理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辩析】
“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三句,《杨著》翻译为:“乐的主要内容是从这两者中得到快乐,快乐就会发生了。”这明显是前后两句接不上的病句,说明译者没有读懂原文;《通说》转述到“乐斯二者”句就打住了,未涉及到第三句,我估计也是感到这三句不好懂,就有意回避了。——我只好不怕丢丑,大胆说出我的解释:头一“乐”字是名词,即“礼乐”的“乐”,读“月”;第二个“乐”字也读“月”,但是动词,“演奏”的意思,故“乐斯二者”是说演奏其内容为“斯二者”的音乐;后一“乐”字是“快乐”的“乐”,所以“乐斯二者,乐则生矣”是个条件复句,一起充当“乐之实”的谓语。此句说明:孟子认为,人从“行仁由义”中得到的快乐,乃是最大最真实的快乐。
【译文】
孟子说:“仁的实质是侍奉父母;义的实质是顺从兄长;智的实质是懂得关于仁义的道理,并坚持实践下去;礼的实质是对仁义二者作适当的调节和修饰;乐的实质在于一听到演奏有仁义内容的音乐,心中就升起快乐的情感,而且一旦升起就简直不可克制,于是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
7·28
孟子曰:“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解说】
本章多有省略,且省的不是“词语”,而是“句子”,以致文章显得“不通”了。所以我想这样解说:先概括大意,然后做个讨论。
1、在儒家心中,古代传说人物舜是无私者和尽孝者的化身,这一章就是孟子接着上面两章的话题,讲述舜的人格,说舜后来知道了天下人都喜欢他并将归附于他,但他一点不把这放在心上。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谁要是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就不可以称为人;要是不随顺父母的心愿,就不可以称为儿子。由于舜竭尽心力地尽了孝道,他的父亲瞽瞍终于高兴起来,喜欢他了(“厎”是“达到”义,“豫”是“快乐”义)。瞽瞍的这个变化造成了全天下风气的变化,使得天下父子的伦常关系从此有了标准,于是确定下来了。舜的这种表现就称为大孝。——我这“解读性翻译”添加了不少解释性的话语。
1、原文头三句,如果一句一句地直译,结果必然使得第一句显得多余了,或者说来得没头没脑;可一般都如此处理。大概是为了消除这个缺点,《通说》翻译为:“天下的人都很喜悦归附于自己,而能把这一切都看成草芥一样,只有舜能做到这样。”可这一来,前句就似乎是陈述“天下的人”的一个共同的奢望了,明显不合原文的意思。但我以为问题出在原文:头一句是个省略句,留下的只是宾语,后两句是承接这个宾语说话的,本可以说成“视之犹草芥也”,但为了突出“视之为草芥”的竟是“天下人都悦己并将归己”这样的“大价值”,就采用了重复的修辞手法,将前一句基本上重复了一遍,以致害得我们注家为难了。因此,“揣摩出”第一句省去的成分来,是正确理解这开头几句的关键。我揣摩的结果是:省去的是“瞬发现了”这样的意思,所以做了如上的解读。
2、“不得乎亲”领起的四句(两个并列复句),如果直译,读来就会像是孟子在陈述他自己的意见,但如果真是这样,这几句就与上文不相衔接了,所以我理解为这是转述舜的想法,从而也就是解释舜的上述“高尚表现”的原因。如此理解,这几句同上文就联系得很紧了。——因此,我加了“这是因为在舜看来”八字。
3、末句“此之谓大孝”的“此”字是指代什么?《杨著》、《傅著》和《通说》都径直翻译为“这便(就)叫做大孝”,读来令人费解,且有“不通”之感。——因此,我用“舜的这种表现”译这个“此”字。
4、孟子把尽孝强调到如此程度,同时又把“忠”灌入到“孝”之中,且实际上成了“孝”的统帅和归宿,这说明,孟子是从政治的眼光看孝道的,在他那里,“孝”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政治概念。
【辩析】
这一章无须再作辩析了,但我还是想把《杨著》的译文抄录给读者:“天下的人都非常悦服我,而且都将归附我,把这情况看成草芥一样,只有舜是如此的。不能得到父母的欢心,不可以做人;不能顺从父母的旨意,不能做儿子。舜竭尽一切心力来侍奉父母,结果他父亲瞽瞍变得高兴了;瞽瞍高兴了,天下的风俗因此转移;瞽瞍高兴了,天下的父子的伦常也由此确定了,这便叫做大孝。”
【译文】
孟子说:“(舜后来知道了,)天下人都喜欢他并将归附于他。但他并不把这放在心上,而是视若草芥。这,恐怕只有舜才做得到。这又是因为,在舜看来,谁要是得不到父母的喜爱,就不配称为人;要是不随顺父母的心愿,就不可以称为儿子。由于舜竭尽心力地尽了孝道,他的父亲瞽瞍终于高兴起来,很喜欢他了。瞽瞍的这个变化造成了全天下风气的变化,使得天下父子的伦常关系从此有了标准,于是确定了下来。因此,舜的表现该说是尽了大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