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谷子·捭阖第一》篇解说(1·10)

(2021-01-17 08:14:27)

1·10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还终阴,阴极反阳。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解说】

这最后一段是作总结了,很有“理论性”,是从最高理论层次,用今天的话说,从世界观的高度,对本篇的主题词“捭阖”做个阐发,故离“捭阖”的实际操作很远,以致不像是本篇“正文”的“有机部分”了。共有四层意思:

1、到“阴极反阳”句为止是第一层。头两句是稷下黄老之学的名言,按《吕氏春秋下贤》中的表述,应是“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虽然说得正确、深刻、独到,但属于“分析命题”,近于同语反复:你把“大”、“小”、“内”、“外”定义好了,其意自明,无须经验证明,说明论者逻辑思维能力很强而已。——注意:作者征引这两句话,乃意在指明世上的事物是无穷多的(这两句话怎么会有这作用,想得到吧?)就是说,征引这两句话,是要同下句一起说:尽管世事无限多,但任何事物,你想对它有所损益也好(“益损”),想离开它或接近它也好(“去就”),抑或先违逆它后又回归它(“倍反”:“倍”通“背”),都无非是对之做“阴阳”这件事:“御”是驾驭、治理义,“其事”是复指上句说的“益损、去就、倍反”。很明显,这是指出上述三组对立面也属“阴阳”的对立,亦即“阴阳”概念是那三组对立面的“上位概念”。确实的,这样说就“站得高了”,就如你把你做的任何具体工作都看作是“为人民服务”,你就显得“有觉悟”了,“工作劲头”就不一样了。

2、“阳动而行”到“阴极反阳”六句(三组对句),是说明究竟怎样通过“阴阳”来“御其事”,同时也是交代“阳”与“阴”二者在“捭阖”过程中的分工。注意:在前两句,“动”是与“止”对言;在第三四句,“动”是与“随”相对待了;特别是:“动、止、随”的宾语亦即“受体”理应是游说对象,所以“阳动而行”乃是说:为阳,就是促使对象“动而行”。余皆仿此理解。——后两句中,“终”、“极”都用作及物动词,分别是“结束”、“用尽”的意思;“反”和“还”是反义词。

3、从“以阳动者”句起,到“由捭阖也”句为止的十句,是对前六句陈述的内容作进一步的申说,严格说,这十六句属同一层意思,作者说这十六句,是要一起申明“阴阳活动”的“最高理论依据”,使得前面那样讲捭阖中的“为阳”、“为阴”,像是在作演绎推理,即是宣称:游说者在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下就必然“那样地”从事游说活动。文字上要注意的是:

“德”与“形”是分别指“崇高者的道德”和“卑小者的形象”,“相生”、“相成”的“相”字是“跟随”义(《左传·昭公三年》:“箕伯……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孔颖达疏:“相,随也。”)“生”和“成”是用作近义词。——所以前四句是说明“阳动”与“德生”,以及“阴静”与“形成”乃是因果关系,从而也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明乎此,就知其中的“者”字相当于“的原因”(其作用就是提示后面的话是对前面的话作解释);头上的“以”字是动词,运用、促使的意思(《书·梓材》:“以厥庶民。”《战国策·秦策一》:“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高诱注:“以,犹使也。”)“阳动”、“阴静”是它的宾语。

于是又知道了,后六句中的“求”字还是前文“以下求小”句中的“求”,“结”则是借作“接”(本该也说“求”的,为了不重复就改用“求”的同义词“接”,“接”、“结”音同,就又通假了);“苞以德”是与“施以力”对言的,故“苞”应是“施”的反义词,通“包”,包藏而不外露的意思(“施”是向外散布义,例如“云行雨施”);“力”是“德”的反义词,这里当是指“威胁”。——因此,前四句是说:用“阳”应对“阴”时,必显得道德高尚;用“阴”对付“阳”时,话语会自然地带威胁的内容和语气;最后两句是小结说:总之,阴阳二者交替使用,相互配合,这才是(正确地应用了)捭阖。注意:此句中的“由”字是今天常说的“这事由你负责”的“由”,表示“归属”。

4、结尾四句可从译文获解,不必解说。

 

辩析

1、这最后一段,《许注》的理解同我的理解大不一样,例如头两句,它的注释是:“意谓处理小的事情,不能仅从事物的内部着眼,处理大的事情也不能光看事物的外部,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对待。”“阳动而行”以下四句,它的译文是:“阳就是行动前进,阴就是静止潜藏,阳活动外出,阴隐藏入内。”——末两句,他的译文是:“捭阖是处理万事之本,是天地的门户。”

2、头两句,《郑译》做的注释竟然是:“这两句表现了《鬼谷子》处理事情时的辩证思想。”——该书对“德相生也”以后的话做了九个注释,其中六个是:“德:内在本质,自身规律。”“形:外在形态。”“包:“包容,规范。”“结:连接,引申为辅加、辅助。”“施以力:施以外力,由外部去影响。”“相求:互相需求,相互辅助。”——它的译文会是怎样的,可想而知,只征引结尾四句了:“这就是天地自然界以及人世社会中的阴阳之道,这就是游说人主的根本原则。它是万事万物的既定法则,是一切有形之物和无形之事的关键。”

 

译文

天下之物无穷无尽,因为“为小无内,为大无外”;但对于任何一物,无论损益之,还是去就之,抑或先违逆之后又依顺之,都是通过为阴为阳相互配合的方法而对之实施上述这些作为的。说详细点,是通过为阳而使之感奋并发作起来,凭借为阴而促其改弦更张藏而不露;为阳法起用后,随后再用为阴法:两法如此轮回,反复使用。用“为阳”法应对对方的“为阴”,自然显得道德高尚;用“为阴”法对付对方的“为阳”,话语就会带威胁的内容和语气;所以阴阳二法交替使用,相互配合,就是正确进行的捭阖。这也就是对天下万物亦即任何人施加影响的“阴阳之道”,足以说服任何游说对象的捭阖之法。不管处理什么事情,都必须首先懂得此法,所以该称此法为“使你左右逢源的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