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真义》序言
(2020-01-16 20:34:38)
关于这本书,我想对读者说的是:
一、本书是按《老子》原文的顺序,对全书八十一章作解读,每章都是按下面这样一个“三部曲”写作的:
1、首先是作“解说”:实际上是领着读者逐段逐句地研读原文,唯求达到对于作者本意、真意的准确理解,不作评论,不涉及有争论的学术问题,更不针对什么人事作“隐射”,只是偶尔谈点感想,发点议论。所以,这部分的主要篇幅是文字训诂:估计读者可能不懂的字、词、句,一律通过不同方式予以注释或说明,遇到我自己感到“吃不准”的,则明确说明“我尚未读懂”,决不用“有意视而不见”的办法予以回避。——读者看这一部分时请注意:我特别注重方法论的指点,对于难懂的也即不好确定其含义的词语或句子,总是领着读者一起作事理和逻辑分析,联系上下文或《老子》书中其他有关说法,启发读者的思路,最后和读者一起得出自信可以成立或“最能说得过去”的解释。我设定的本书读者是“一般读者”,即非文史专业工作者,所以“训诂得”很细,对有些“不难的字”可能也解释了一番;因此,我请求古文修养高的先生不要厌烦,你跳过去不看就是了,不要为此感到“自尊心受损”。
2、其次是作“辩析”:实为征引他人著作中给出的、同我作的解读不一致的注释或翻译,并作简要的分析。我选作批评靶子的,主要是下面这四本书:
一、作为《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之一的、汤漳平和王朝华两位先生译注的《老子》。我选择此书的原因是:最近才出版,出版者“名气大”,印数多,已经流传到了国外,一定影响大,但误解误注误译太多了,我觉得应该有一本书出来指出它的错处,以减少它的坏影响。
二、陈鼓应先生所著《老子今注今译》。我选择此书,除了因为它也名气大,影响大,错误也又多又大之外,还因为它作的注释大多都是征引前人、名家的说法,而且往往不止“一家之言”(该书列出的“参考书”多达272部,可能包括了历代阐释《老子》的所有名著),因此我认为,指出了该书的错处,实际上也就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和纠正了我们的前人在“解读《老子》”方面存在的失误或不足。
三、任继愈先生所著《老子新译》。任先生是上世纪我国《老子》研究者中最负盛名的学者,是我的老师,但他对于《老子》章句的训释,我以为带有“他那个时代赋予的特点”,所以应该“摆出来”,做适当的分析(他对于《老子》这部书的学术观点,则只是偶尔涉及,不多做讨论)。
四、沈善增先生的《还吾老子》。此书的特点是作者提出了许多“反传统的观点”,有些极具“颠覆性”,我十分赞同、推崇,认为此书的出版在《老子》研究史上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同时也觉得它许多地方颠覆得不够成功,应予指出。
看这一部分时,请读者注意三点:要是认同了我前面作的解说,“他们”的不同理解的错处或缺点简直“不言而喻”了,我就只是将它们“亮出来”,让读者有所比较,增加一些思路,不作辩析了。我感到我“吃不准”的地方,以及版本上的某些重要差异,也放到这里来讨论一下。“一般读者”只在对我的解说存有疑问,或者也想知道一下“别人”对这个字、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时候,才需要看一下这一部分,否则,为了节省时间,对这部分可以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
还说明一点: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又做过文化部长的王蒙先生写了一部《老子的帮助》,对《老子》原文各章做了“转述式翻译”,我就在前二十章中征引了十几处,但这仅仅意在显示:非“《老子》研究者”的“文化人”是怎样认识和向人推介《老子》的;所以只是将它们作为例证“摆出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不做分析;自然,我的用心是“举证”他们在解读和利用经典方面采取的是“人云亦云”的态度,提醒读者也不要被“文化名人”所误导。
3、最后是提供我的译文。我敢说,迄今出版的注译《老子》的著作,给出的译文普遍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总有相当一部分是不能让人读懂的“晦涩文字”,二是文句也常有不合现代白话文规范,亦即“不通”的地方。有鉴于此,我要求本书的译文一定要是“文从字顺”的现代白话文,能够让有阅读能力的读者读懂。我自信我做到了这两点。——因此,只求知道《老子》到底说了些什么的读者,可以不看前面两部分,只读本书译文。我可以负责地说:在今天,谁要想通过读译文就基本了解《老子》,本书是唯一的选择,虽然我不能保证本书绝无失误之处。
二、交代三个具体问题:
1、《老子》的版本很多,世传本以王弼本影响最大,1973年出土了帛书《老子》甲、乙本,81章全有,只是稍有残缺;1993年又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了战国楚墓竹简本(甲、乙、丙三组),但是不全,总字数不足今本字数的三分之一。沈善增先生认为,虽不能唯帛书本是从,但总的说来,帛书本优于世传各本。我同意他这观点。因此,本书各章开头给出的《老子》原文,凡是王弼本与帛书本经义无别的,为了从俗,就依王弼本,经义明显有别的就从帛书本,但凡是差别较大的地方,一般都予以说明,以便读者自己有所鉴别、选择。至于其他版本,就只是作为旁证而偶尔涉及一下了。——原文的标点,则一律是我审定后决定的。
2、鉴定本书的质量,也即是否值得购买或阅读,快捷的方法是:抽阅你比较熟悉的任何一章,将我的解读同你心目中的某部“名著”或某个“权威”的说法比较一下,看有无区别,如果有,看谁的理解、观点更为恰切、中肯;再比较一下,看谁的译文文字更加通顺,更能让人读懂,意思更合事理和逻辑。——如果要我自报“样章”,我就说:你读一下第一章就足够了,得出的“鉴定结论”一定可靠。如果读者问我“你自己觉得此书怎样?”我将“大言不惭”地说出我的真心话:我很自信,甚至敢于声言,在文字训诂、事理分析和逻辑推导这三个方面,恐怕迄今没有哪本注译《老子》的著作可同本书媲美,更别说超过了。
3、我有个意思要向读者表白:有位先生在网上评论拙著《我读老子》时,既总的肯定说:“我推荐这本书,这本书的优点是值得读者学习借鉴的。”又说:“本书作者动不动就说王弼错了,或者某个位置古往今来的所有注释家都搞错了,……我觉得这是太轻率了。王弼会比赵又春的古汉语水平和文献水平差?”——看到这个批评,我感到委屈。我哪会、哪能与王弼们相比啊!这是不待说的。但我认为,如果仅仅凭着“名气”来否定我对于某个具体问题的理解的正确性或“可取性”,那就不合事理和逻辑了,就有失公允,不能服人了。因此,我希望读者、请求读者:看我写的解说时,只问“这样理解有无道理”,看我做的辩析和翻译时,只问“谁的说法更中肯,谁的译文更可取”,就是说,只作具体分析,而不用论者、译者的“名气和地位”定是非优劣。这样,你的任何批评都会促我进一步深思,让我真心地感激你,而不是使我觉得你是用“大而无当”的评说代替具体的学术探讨与批评。
三、最后,我要诚恳地说:对于我拿来作为“批评靶子”的著作的作者,我是深深地怀着感激之情的,因为我知道,比任何别人都更加明白,没有他们的书,我决写不出我的书,我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写作的,这两个基本的、无可怀疑的、不容辩驳的事实表明,对我而言,他们是先行者、开路者,因此,他们的书不但是我研读《老子》的启蒙著作,就是他们的失误,对我也是一种正价值。以上说的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为了给读者以警示,特别是鉴于我国现在几乎没有真正的学术批评,就是说,学者们做学术评论时多是只说好话、恭维话、吹捧的话,我厌恶这种风气,想打破这个局面,所以我在分析他们发生失误的原因时,也总是直言不讳、不留情面地说出我的看法。我的批评自然未必都是恰当的,有些话可能言之过重,对于这情况,我除了准备接受反批评外,就只有请求宽容和原谅了,并且相信,读者“自有公论”。——任继愈先生和本书也多次提到的冯友兰先生,是我做学生时的授业老师,他们已经作古,我相信他们的在天之灵看了此书,会觉得我这个学生记住了并且在实践他们认同的、与老子属于同一时代的西方圣哲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因此而感到高兴、安慰,并对我表示嘉奖和鼓励。
赵又春
2020年1月15号于加拿大多伦多寓所
附记:我在国外,联系出版社不方便,如有哪位读
者得便推荐,请留言,十分感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