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八十章解说

(2020-01-15 17:26:35)

                                 

 

  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章,由于注家们对“什伯之器”和“结绳”作了不合老子原意的解释,加之没有体认到他的思路,一直被当作老子主张倒退到远古蒙昧时代去的证据。《沈著》对这两个关键词作了全新的解释,才使这个“历史冤案”翻了过来。我以为,《沈著》对这一章的“颠覆”是基本成功的,我的讲解许多地方都是介绍他的意见。

 

【解说一】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远徙。

本章可说是“一气呵成”,以致不好划分“自然段”;为了解说的方便,我也分为“三段”,自然,每一“段”其实只是一个“句群”。

1、正确解读这三句,是读懂本章的关键,而弄懂这三句,在于确定两点:这是在对谁说话?头句“小国寡民”究是何义,即是否为祈使句?——我对这二问的回答是:从第三句用了“使民”的说法看,这话当是对君主说的,后文的“虽有甲兵”句则证明必是如此。因此,首句“小邦寡民”不会是祈使句,即不会是“国要小,民要少”的意思,因为若是这意思,就自相矛盾,与第三句抵触了:第三句正是说“那就会使民不减少”(“重死”即不轻生,“远徙”即不外流)。据此可知:头句是个压缩说法,或是“君主”的定语,说全了是:您作为小国寡民之国的君主(这样理解,下接第二句十分自然);或是谓语,即是“邦小民寡”的改装,句义是:尽管您的国家面积小,人口少(按这理解,后句是作转折,两句也联系得非常好)。这两解不造成全句意思的区别,就不要问“作者的原意是什么”。

2、第二句头上的“使”字是假设连词,相当于“假若、如果”(《论语·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以二、三两句是一起组成一个条件复句,承接前句说:(但您)若能做到……,就会使得……(从而……)。

3、第三句是个“兼语式”结构:“使”是动词,“民”是“使”的宾语兼“重死”(看重死)和“远徙”的主语。——注意:这个“远”字是动词,即是“远小人而近君子”句中的“远”,避开义;“徙”是“迁徙”的“徙”,充当“远”的宾语)。

4、可见这开头三句是向“那位”君主说:尽管你的国家面积小、人口少,但如果你能做到即便有“什伯之器”也不使用(也就是做到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句说的“啬”),就会使得你治下的民众都“重死”(即不会轻生,决不会冒死起来作乱),同时安居而不外流,从而至少能够保持现状。

5、只有“什伯之器”是什么要讨论了。我以为,从拥有者是君主、作者又说不用它就是“俭”,和后有“之器”二字这三点来看,无疑是指生活奢侈品:生产和使用奢侈品开销大,必定加重民众的负担,君主自觉地不使用,也就无需生产了,这不仅减轻了民众的负担,还表明他是“以百姓心为心”的;所以老子向他提出“不用”的建议。明乎此也就够了,“什伯之器”究竟是什么可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说明:第三句末尾的“远徙”前面,王本加了个“不”字,但句义相同,因为作“不远徙”,“远”就是“徙”的状语,同样是说不愿迁徙到别的地方去:添加“不”字的人大概是考虑到“不远徙”暗含“只近徙”的意思,从而“近徙”和“远徙”分别指“在国内搬家”和“迁居到国外去”。

 

【辩析】

1《新译》对“小邦寡民”作注曰:“‘小、‘寡’,都是动词,使它小,使它寡。”故翻译为:“国家要小,人民要少。”我以为这是误解,而且是“有意的误解”,因为注译者一定知道“小邦寡民”可作不同解释,这样理解只是也说得过去但很别扭的一种,更知当时各国君主想的是如何扩张领土,增加人口,若向他们进言“国家要小,人民要少”,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特别是,《老子》全书81章中绝无哪一章哪一句是宣扬“小国寡民”的优越性和“理想性”的,而三十五章说“乐与饵,过客止”,五十七章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五十八章说“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政察察,其邦缺缺”,六十一章说“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则在在说明,老子多次苦心孤诣地教诲君主们如何增加人口和扩大领土,并声言采纳他的意见就会促使国家人口增加、“其民屯屯”:既如此,他怎么会在这里突然不惜自然矛盾,教他们走“国要小,民要少”的道路,去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呢呢?

 

2、“什伯之器”在帛书甲、乙本中都作“十百人之器”。对此,近代注家主要有三种说法:俞樾说:“按‘什伯之器’,乃兵器也。若是这样,后面又说“甲兵,就重复了,所以此说少有人采纳。奚桐说:“什伯之器”即是指各种器物,相当于今天说的“什物”。此说明显不通:“什物”乃指日常家用衣物和其他零碎用品,老子岂会建议君主“不用”?胡适说:“什是十倍,伯是百倍。文明进步用机械之力代人工,一车可载千斤,一船可装几千人。这多是什伯人之器。”我以为此说可通,但未必可取。——《新译》从奚桐说,将此句翻译为“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未说明是谁“有”,但“各种器具”都不使用,人怎样生产生活呢?仅此一点,就说明这理解和翻译不可取。《今注》从胡适说,但也说不清是“谁有”,只好将全句含混地翻译为“什伯之器是有的,但却不使用。”

4、沈善增先生对以上三个关于“什伯之器”说法都不满意,他从《墨子·辞过》篇中找到一个根据后认定:乃是指的当时诸侯用餐时桌上摆的盛菜肴的器皿,由于“大国累百器,小国累十器”,所以统称“什伯之器”了。——我认为他这说法可取,因为不仅有训诂根据,按这解释,该句就是叫君主不要生活太奢华,不要讲排场,坚持“俭”的原则,并且与下句构成了因果关系;只是也不能说明为什么帛书本这一句作“十百人之器”。

 

【解说二】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1、十分明显,整个这五句话也是一个条件复句:前四句是两个并列的让步复句,一起表达条件,末句(主句=结果句)也是讲“您”满足了这条件就会使(得)“您的民”将会怎样。足见这几句是承接前三句的意思,进而做出两个“设想”,启发说:如果您厉行“俭”的原则达到了这样的“境界”,竟至于您纵使拥有车船,也决没有使用之时,纵使握有一支军队,也派不上用场,那么,您治下的民众就会“复结绳而用之”了。——要注意的是:这是在“做设想”,所以这是两个“虚拟条件句”,“虽”字不是“虽然”义,而是“即使”、“纵然”的意思。“舟舆”和“甲兵”都是联合结构,可视为合词:“舟舆”即船只和车辆,泛指远行的交通工具;“甲兵”是借指军队(“甲”是披铠甲的士兵,“兵”是武器)。“陈”是借作“阵”,布阵、列阵的意思。“无所”在这里只是用来表示否定,“所”是衬字(《史记·项羽本纪》:“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2、“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句中的“结绳”就是字面义,指“编织绳索”的劳作,后加“而用之”,就是一起泛指从事渔猎的生产劳动,且是特指农业社会之前的渔猎社会时人类的生产形式了。——注意:此句中的“复”字是返回义,句末的“之”字是复指“绳”,故“用之”是说用结成的绳子编织成网进行渔猎劳作。这理解的训诂根据是《易传·系辞下》中有曰:“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罟”就是网的总名,作动词则是指用网捕捉;“佃”字兼有耕种和打猎的意思。相对于生产“什伯之器”、“舟舆”、铠甲的劳动来说,“结绳织网以佃以渔”的劳动比较简单、原始,所以这里其实是把“结绳而用之”当作一个名词性词组,指谓那个“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时代,着眼点自然是那时人人都因“不见可欲”而“心不乱”的社会状貌(见第三章)。老子认为君主处在上面两个“无所”句描述的情况下,普通民众就更会“诚朴无欲”和“不思进取”,我以为这个设想并不夸张。

 

【辩析】

1、前两句,《今注》和《译注》的译文分别是:“虽有船只和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陈列。”“(让人民)虽有舟车,却没有地方可用;虽有武器,却派不上用场。”——这令人费解:“虽然有”意味着已经有了,却又说根本没有必要或没有地方使用,那为什么要生产出来或买了来?可见译者未能体认到这是两个虚拟句,不知作者这究竟是要说明什么。

2、历来注家都想当然地认为“结绳”是指“结绳记事”。《新译》这一句的译文就是:“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但在两个“虽有”句后接上这样一句,太费解了。《沈著》更指出:即使在古代,“结绳”也仅是“圣人”(君主)之“治”事,“民”只是“结绳以治”的对象,哪有“用结绳”的资格与权利!

3、含“结绳”的一句,《译注》的译文竟然是:让人民重新使用结绳记事的办法。”

 

【解说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这几句是接着两个“使民”句的意思说下来的,故是说:那样,民众就将自以其食为甘,自以其服为美,自以其居为安,自以其俗为乐,就会一辈子都不想离开你治下的这片土地,即使要他们搬迁到连那里的鸡鸣狗叫声都可以听见的邻近的国家去也不愿意了。——注意:四个“甘”字都是用作动词,“以……为美好”的意思。三个“相”字都不是“相互”义,而是“以礼相待”、“拳脚相加”这类说法中的“相”,是表示单方面的行为。末句结尾的“往来”一词是所谓的“偏义复词”,即就是“往”义(同“相见一笑泯恩仇”这句话中的“恩仇”只是指“仇”一样:“恩”何须“泯”?也不应“泯”),而且其实是指“迁徙”。

2、现在可以说了:从这一章看来,老子确实不懂得要用发展生产力,真正提高人民生活,和切实地进行某些“政治体制改革”的办法,才能安抚民心,保住国土,防止人民外逃;他夸大了“上”行节俭的政治效应和君主的榜样作用,竟把回到原始社会的落后状态看作是解决当前上面腐败、人民外逃问题的唯一出路。这当然是错误的。——是否据此就要给老子扣上“复古主义”的帽子?那也不必,因为他这只是在讲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办法,不是一般地论述历史观。因此,一提到“小国寡民”,人们就说这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未必符合老子思想的实际。

 

【辩析】

1、这几句,《新译》的译文是:“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不相往来。”《今注》的是:“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可以看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着,人民从生到死,互相不往来。”《译注》的是:“让人民觉得饮食甘美……邻国之间,可以互相望得着,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人民却老死不相往来。”——这些意思同上文接得上吗?合事理吗?

2、关于本章的主旨意思,《译注》写的一段话在今天可能有代表性:“本章集中论述了桃花源式的社会生活图景,反映了老子无为之治的社会政治理想……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小国少民,自给自足,人民安居乐业,爱其淳厚之风俗,过着纯朴的生活,却有一种满足感。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先进的器械以及交通工具,甚至连文字皆可弃而不用。”——我以为,老子的理想只是“无为而治”,他也只是呼吁、教诲君主实行“无为而治”,并未离开这个君民关系设计、提出另一套社会政治理想。

 

【译文】

您的国家尽管面积小,人口少,但只要您坚守“俭”的法宝,即使有难得之货也不使用,民众就会爱惜生命,不会起来作乱,也不会企图投奔他国;您还做到即使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即使拥有一支军队也不发动战争,那就更会让民众返回到靠结绳织网以捕鱼打猎为生的那种很原始状态,你就更好治理了;因为那样的话民众就将自以其食为甘,自以其服为美,自以其居为安,自以其俗为乐,以致一辈子都决不想离开你治下的这片土地,即使让们搬迁到鸡鸣狗叫声都可以听见的近邻近国家中去,也都不愿意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