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七十六章解说
(2020-01-13 18:51:23)七 十 六 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本章意思明白,不过是再次申述“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守柔曰强”(五十二章)的意思,掌握这个主旨就行了。本章文字我从王本,因为帛书本与王本经义无别,只是多有少用的难字。又,我建议读者不要纠缠于本章文句的翻译,因为几乎每句中的关键词语都带“比喻性”,含义不很明确,各人的体认一定是大同小异,谁的译文都别想得到公允。
【解说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前两句无疑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柔软,死了后尸体僵硬。帛书本在“坚强”前有“筋肕”二字,更足以证明确是这个意思。后两句则是说,一切非人的有生命的存在物,其情况也是如此:“草木”前加“万物”二字,必意在把动物也包括进来。
【辩析】
许多版本没有第三句头上的 “万物”二字,有注家据此认定:“枯槁”只能和“草木”搭配,可见“万物”是衍文。《今注》和《译注》都从此说,就在给出的原文中删去了这二字。——我的意思是:从逻辑上说,加上“万物”,就把动植物都包括进来了,所以义胜;至于搭配问题,认为“枯槁”不是只可以状写枯死的草木,也可用以形容动物尸体的状态,就没有搭配不当的问题了;何况前文已用“坚强”来形容人的尸体,就当然可以用“枯槁”形容动物尸体。老子大概就是这样想的。去掉“万物”二字,就把动物排除在讨论的问题之外了,这可是不行的。
【解说二】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这是从上两句得出的一般结论。这里的两个“徒”字,和五十五章说的“生之徒”、“死之徒”的“徒”字同义,也是“属类”的意思。帛书本“故”字后有个“曰”字,说明这两句非老子所说,是他引用前人的或当时流行的一个说法。这无关文义:用别人的话说自己的意思,那意思并不改变。——只是这里我要说:从上两句说的那样两个情况,就得出这样的一般结论,逻辑上是不够严密的,这是《老子》这本书的特点、弱点,这个特点、弱点在这个概括上表现得最为突出。
【辩析】
这两句,《新译》的译文是:“所以坚强的东西应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应属于生存一类。”《今注》的仅少了两个“应”字。《译注》的是:“所以说坚强的属于死的一类,柔弱的属于活的一类。”《沈著》的是:“故而,坚实强硬是死亡的属性,柔软羸弱是生命的属性”。——我以为《沈著》翻译得好些。
【解说三】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1、“是以”标明这是从上两句概括的一般原理推出的较为具体的论断。“兵”的本义是指兵器,可引申为“兵士”、“军队”义,还可用作动词,指“用兵打仗”。所以前两句是说:军队强大了,反而“不胜”,即承担不了战事,难以获胜;草木“强”了,也即长得很茂盛、粗大了,就会“兵”,即遭到割刈、砍伐。很明显,这里的两个“强”字,同作为前提的上两句中的“强”字,只在最抽象的意义上才是同义的,才可以看作是同一个概念,细抠的话,就要说老子违反同一律的要求,犯偷换概念的错误了。——但我又要说:这里当然不应“细抠”,因为在这里,老子正是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讲这两句话的。不少注家纠缠于“木强则兵”的“兵”字在《老子》原文究竟是作“兵”,还是作“共”、“烘”、“恒”、“競”、“折”的问题,实在没有必要。
2、末尾两句是把上段那两句话表达的事实判断提升到一般理论。规律只是事物变化的趋势,老子恐怕就是从发展趋势上说这话的,所以我觉得这两句最好这样翻译:坚强者终将处于劣势,柔弱者必会获得优势。
【辩析】
这四句,《今注》的译文是:“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就会遭到砍伐。凡是强大的,反而居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占在上面。”后两句似乎翻译得太直白了,显得不合事实。——《译注》的是:“所以军队强大就会灭亡,树木强硬就会折断。所以强大处于劣势,柔弱处于优势。”这译文读来让人感到不大合情理,是吧?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显得柔软纤弱,死了尸体却很僵硬坚强;所有动植物都如此:活时柔软脆弱,死后干瘪枯槁。
据此看来,坚强意味着死,柔弱意味着生。
因此要说:军队逞强难得取胜,树木高大必遭砍伐,质言之,自显强大者反而处于劣势,甘居柔弱者终将转为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