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十章解说

(2019-08-31 09:10:53)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涤除玄监,能毋疵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

 

历来注家对这一章的解读多有两个大缺点,一是不顾及六个问句前半句同后半句之间的“意念联系”是否一致,二是未重视这六句话的排序是否有个讲究。这两个缺点说明他们体认、解读本章的“思路”不对头。因此,他们对字词和句义的认定、解释多不准确,避免他们的这两个缺点则成了我解读本章的“自我要求”。——《今注》在这一章的“引述”中倒是提到了“本章的排序或有错乱”,并按他的理解将文序作了调整,但他的调整和我想作的调整不完全一致。又,“生而不有”以下四句在五十一章重出,我依从《今注》的处理方式:将之放到括号中,都留到讲五十一章时作解说和翻译。

 

解说一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1、这句话头上的“载”字曾经让注家们很为难。其实,根据下面五句的前半句都是四字句,唯独这头句头上多有此字,又明显可以去掉,就可判为只是用来加强语气的助词。——《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四句是:“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其中“载”字就只是起“凑字数”和表示强调的作用。

2、“营魄”何义?从接下说“抱一”和后句说“不离”看,似乎是联合词组,指“营”和“魄”二者。但这就想错了。多看几句就会发现:此章六个问句结构一致,都是前半句陈述人的一个“意志行为”,说得更准确些,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后句就针对这活动提问,而且问的都是:(在这方面)能够做到……吗?(注意:“能”不带宾语时多是“能够做到”的意思)。看出这个要点,就知“营魄”也必是叙事,即是动宾词组,否则无法理解后半句的提问。——“营”作动词是经营、营造、建设义; “魄”是指附在人身上的阴神,此处用作“营”的宾语(受事),自然是兼指人的身体和精神。因此,将“营魄”翻译为“修养身心”,是再准确不过了。

3、于是进而知道,“抱一”是交代“营魄”的目的,意思是“(以期)身心二者总是结合在一起” (可以认为前面省略了一个“以”字);后半句直接是问:能够做到始终贯彻这个目的而不偏离吗?其实则是作告诫:坚守这个目的而不偏离,才是真心“营魄”啊!——这里需要一个知识:古人认为“魄”是可能离开身体的,那时人就处在“落魄”状态,很不好的,所以老子做此告诫。当然,他一定把人思虑、图谋“身外之物”,追求不合人的自然本性的东西,亦即生发出并非源于生理需求的欲念、思想,也列入到“身心不合一”的表现的(人的形体才直接是“自然物”)。又,据此可知:这是个用疑问句形式表达的祈使句,它“带领的”后五句必也是如此。

 

辨析

1、此句中的“营魄”,就我所见,注家们一律认作联合词组,注释为“魂魄”,或不做注释,回避“营”字的含义、用法问题。《今注》和《译注》的注释就都是:“营魄,魂魄。”。可《今注》给出的此句的译文却是:“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译注》的几乎全同:在对“营魄”的理解上,译文明显同注释不一致、相抵牾了。又,按这译文,后半句当是问“精神和形体”二者“能不分离吗”,可这明显不是原文的意思。——我以为,译注者自己一定也发现了这两个问题,但作不出满意的解决,就只好“马虎过去了”。

2、大注家王弼对此章头句的理解竟然是:“载,犹处也。营魄,人之常居处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处常居之宅,抱一精神,能长无离乎?则万物自宾矣。”——他这几句话我不全懂,但我因之茫然、哑然,同时觉得似乎可以“解释得”同我的理解一致,或相通。

 

【解说二】抟气至柔,能婴儿乎?

1、此句同上句结构一样,前半句是说:“抟气”是为了让自己“致柔”;后半句就告诫说:但一定要“柔”到婴儿状态(否则是不够的)。——这样理解的根据是:“抟气”(有的版本“抟”作“专”,显是以偏旁代全字的又一适例)也是动宾结构:“抟”是“把……捏聚成团”、“集聚”的意思;“气”,注家们多以“精气”或“元气”释之,我则以为应是今天还常说的“勇气”、“志气”、“骨气”等的“上位概念”,即是泛指人的优良品质,因为“气”字本可用来指谓人或事物的属性、特质,例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说法中的“气”字。 “致”是达到、导致义(有的版本作“至”,义同);“柔”是柔弱义,指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人达到“至柔”了,就简直无所欲求,以致视万物无别,外界也就伤害不了他。所以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见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见43章)。“婴儿”在这里是用作动词,意思是“像婴儿那样”(有的版本“婴儿”前有个“如”字;俞樾等注家大概是因为不认为老子会把“婴儿”用作动词,所以说“无‘如’字,于文义未足。”)

2、可见从内容看,此句同上句一样,也是讲修身;这排序十分合理:上句讲要守住人的自然本性,是交代修身的根本目的,“质的规定性”,所以排在第一位;此句是指出修身的的基本途径是“抟气”和“抟气”要争取达到怎样的水平,可说是讲修身的“量的规定性”,故而列为第二条。——如何翻译这两句?我以为,这里的要点、“质的要求”,是让读者能通过译文准确了解原文作者的意思,字面上同原文“对接”得怎样,不可有太高的要求。

 

辨析

1、对这一句,冯友兰先生有个说明:“‘专气’就是‘抟气’。这个气包括后来所说的形气和精气,抟气就是把形气和精气结合在一起。‘致柔’就是保持人始生时的状态,像婴儿那个样子。”——且不问形气和精气是什么气,我只指出:老子哪会前半句说了“致柔”,后半句又提问“能婴儿乎”。可见冯先生未能看出,“致柔”同“抟气”不是并列关系,乃是用来交代“抟气”的目标,故这个“致”是引出、求得的意思。柔性积聚到“至柔”了,人就会、才会“像婴儿那个样子”,所以才须要说后一句。这样理解此句,才合事理逻辑,并同《老子》书中关于“柔”和“婴儿”的其他说法相洽。

2、这一句,《今注》翻译为:“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码?”《译注》只是将后句改为“能纯真得像婴儿吗?”这译文语法不通,意思不明,显是因为译者没有真正读懂原文。——沈先生的译文很有特色:“能做到元气结聚又表现得极柔弱,像婴儿一样吗?”但也未正确传达原文的意思,还蕴含一个误会:似乎老子认为,婴儿处在“那样的”状态是他有意“做到”的。

 

【解说三】涤除玄监,能毋疵乎?

1按我解读上两句的思路来读,此句就也很好懂了。 “涤除”是双音节及物动词,只能是洗去、清除的意思,为了维持四字句的格式,就省略了宾语(是什么,要根据下文“悟出”);因为“玄监”明显不会是“涤除”的宾语,而是表示“涤除”的目的。因此,“玄监”必是“监玄”的倒装:“监”是观看、考察义(故有的版本作“览”),其宾语(对象)“玄”一定是指第一章“故恆无欲,以观其妙”句中说的“妙”,即不同事物的同一性(有人说“玄监”即“观道”,若是以此为据,这理解不错)。到此,自然会想到“涤除”的宾语(对象)该是“私欲”,而且很有信心。于是又知后半句是说:能够做到涤除得十分干净,以至一点私欲都没有吗?——“疵”是人身上的黑斑,常用以喻指小毛病,此处自是指“小小的出格的欲求”。

2、这样解读,此句列在第三位的原因也清楚了。人的好坏品性都同欲求相联系,即都根源于“相应的欲求”,所以上句说“抟气”,是从积极方面说“积聚”好品性,接下说“涤除(私欲),是从消极方面说减少坏品性:可见此句是对第二句作补充,两句相互发明。前两句纯粹是讲修身,即完全局限于“对自己”做什么,此句讲“玄监”则涉及到了“外界”;所以此句还起到“启下”的作用,开始转而讲“在对待外物问题上”的“修身要求”了。

 

辨析

1、这一句,冯友兰先生也有个说法:“《老子》认为,要认识‘道’也要用‘观’。‘常有欲以观其眇,常无欲以观其徼。’(一章)这是对于‘道’的‘观’。它认为,这种观需要另一种方法,它说:‘涤除玄览,能毋疵乎?’(十章)‘玄览’即‘览玄’,‘览玄’即观道。要观道,就要先‘涤除’。‘涤除’就是把心中的一切欲望都去掉,这就是‘日损’。”——他这理解同我的理解一致:讲第一章时我说过,老子讲的“道”是指事物的规律性;规律就是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所以冯先生把“玄监”解释为“观道”,与我解释为“观妙”并无二致。《今注》和《译注》尽管介绍了冯先生的上述解释,却只是提供给别人参考,自己并未采用,因为两书此句的译文分别是:“洗清杂念而深入观照,能没有瑕疵吗?”“清除内心污垢,使之清澈如镜,能做到没有瑕疵吗?”

2这一句,沈先生抓住的是“监”字在古代本指“镜子”,又从北方属水又属玄联想到“玄”有水义,于是将这一句翻译为:“能一直清洗照镜子,不时去掉疵点吗?”——这就有点“玄乎”了,仅凭他这译文同上下句的意思既不相称又不想干,就知一定是误译;而且,人哪能“一直清洗照镜子”呢?

 

【解说四】天门启阖,能为雌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1、先作个说明:在《老子》的各种版中,此章都有含“爱民治国”的一句,说明本章也是针对君主而发。我据此认定,老子理当把这一句放到最前面作为论题,或者留到最后“点题”时才说的,不会将它按插在中间。因此,各本都将此句排在第四,一定是错位了,我就大胆移后一位,把它作为第五句。——第六句是讲处理外交的道德原则,仍然属于“治国”范畴,故可以用作收尾句不变。

2、这后三句不全同于前三句了:虽然还是讲修身,但是申明处理“对外关系”的道义原则,即不再是从“怎样协调自身不同欲求”方面讲如何修身,而是说明同外界打交道时“修身要求”又体现在哪里了。因此,前半句都只是指出“一类活动”,不须交代其直接目的了。——解读难点和重点仍在弄清究竟是哪种活动。

3、“天门”指什么?有多种解释,就我所见,都是猜测,而且没有一种说法能把此句解释得符合语境。因此我主张直解:天门即天生之门(有个《老子》英译本就译作the heavenly gates)。“门”是接通内外的通道,人天生有的眼、耳、鼻、嘴等都可说是“天门”;由于其中能自由开合的只有眼和嘴,上句讲“玄监”时又实际上讲过“眼”了(“监”、“览”、“观”都是使用“眼”),这里就讲“嘴”,而嘴的开合就是说话。所以“天门启阖”(有的版本“启”作“开”)是“发表意见”的形象的、比喻的说法。考虑到上句的“玄监”是讲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认识了之后就有表达和同人交流认识成果的问题,也会想到此四字该是喻指“发表意见”。——如此理解前半句,后半的意思就十分明白了:“为雌”直接是说采取雌性动物的态势,其喻义还须详说吗?《老子》六十一章中更有明确交代:“牝恒以静胜牡”。因此,第四句可准确翻译为:发表议论,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吗?”

4、第五句中的“智”无疑是贬义词,是指玩弄权术的本领(在王本,“智”作“知”,是因为老子时代“知”“智”不分;有的版本“无以智”作“无为”,我以为必是后人根据句义有意改的)。明乎此,这一句的意思就清楚明白了:上句讲“发表意见”即“立言发令”的道义原则,此句就讲“行事施政”的修身要求。这个顺序十分合理。——权术是对敌斗争时才可以用的,老子把不使用权术作为真正爱民和正确为政施治的标准,很是独到、深刻,是他的“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联系到六十五章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和十九章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可知老子从“操作层面”讲治国问题时,喜用的说法是“不以智”,在讲治国的根本理念时,才说“无为”。又,请注意:对“爱民”活动作“无以智”的告诫,足见这“爱”是“惠、仁爱”义,即“爱民”是指“对民众施惠”。因此,这实际上是针对儒家的仁政主张而发。从语法上说,“爱民”也该是指活动而非用心,才好同“治民”相提并论。

5、末句说的“明白四达”真难懂,我想出的解释是:《论语·子路》中有“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句,是用“四方”指代外国,这里,老子可能是用“四达”指谓处理同外国的关系;“明”和“白”都有“光亮”、“公开”义,故“明白四达”是说处理涉外问题时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不用说,这样做的前提和保证是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不拉帮结派。因此,后半句就说“能无(以)知乎?”——认可对前半句的上述解释,就会知道这个“知”字是名词,是对“自己人”、朋友、配偶的称呼,此处自带贬义,指帮派中的伙伴,阴谋的共谋者。(《诗·桧风·隰有苌楚》:“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其中“知”字就是指配偶)。讲完如何在国内“爱民治国”后,再讲一下怎样处理外交关系,可说顺理成章;于此结束全章,恰到好处。

 

辨析

1、对第四句中的“天门”,《今注》征引了前人的许多解释,自己给出的注释是:“喻感官。”我以为注得很对,可惜的是未交代此处是特指“嘴巴”,又将该句翻译为:“感官和外界接触,能守静吗?”《译注》也做了不少征引,却翻译为:“外表感官常受刺激而开合,内心能保持守静状态吗?”这就让我惊讶了:按这理解,此句放在这里真是“不得其所”!又,这完全是讲生理和心理的关系,可该书在题解中说:“本章从修身写起,进而谈到治国的方略,提出……的思想。”——沈先生的译文倒是“四平八稳”:“天门开合,能像雌性动物一样守静处下吗?”但这样回避对“天门”的解释,该说是“不负责任”。

2、“爱民治国”句的后半句,有的版本作“能无为乎?”注家们对此句的理解大体一致,只是《今注》认为应该排在最后作为收尾句(还认为第二、三句应该对调)。——《今注》、《译注》和沈先生给出的译文分别是:“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爱民治国,能不用智巧吗?”“能够不用智谋来施爱于民、治理国家吗?”我的评语是:都翻译得“不到位”;后两个蕴含一个让人难懂的暗示:有人爱民时也使用智巧(谋);所以要说没有完全避免误译。

3、末一句的后半句,有的版本作“能无知乎”、“能无以知乎”或“能无为乎”;认可我的解读,这些差异都能得到很好的说明。问题是历来注家对此句的解释简直“无奇不有”,又只是“各具特色”而已,我未见有勉强说得通的。试看《今注》、《译注》和沈先生的译文:“通晓四方,能不用心机吗?”“通彻晓悟一切,能顺应自然吗?”“能够不凭知见来了解四方的情况吗?”——不说别的了,只说一句:都不足以解释老子为什么把此句安排为六问的“末一问”,据此就可断定都属误解、误译。

4、任先生为本章写了个内容提要,头句是:“这里进一步发挥了老子消极无为的政治观点。”——你从原文看出了这个观点吗?我是看不出来的。

5、王蒙对本章六个问句的转述是:“你的灵魂,你的精神,能不能永远与大道在一起,而不分离、不撒手呢?你集中自己的注意,使自身温柔和善,能不能像一个婴儿那样呢?你经常洗涤你的头脑与心胸,能不能做到干干净净、无瑕无疵呢?你又爱家国(国君)又要治理好百姓,你做得到不矫揉造作、不苛刻烦琐、不主观武断、不强迫命令,而是无为而治,听其自然吗?你的各种器官运转开阖,你的所思所感起起伏伏,你能不能做得到平静沉着从容呢?你既然那样明白事理、信息通达,能不能少用或不用什么智谋,而自自然然地做事为政做人呢?”

 

译文

修养身心,以期二者保持一致,和谐发展,能够做到永不背离这个目的吗?培养自己的各种良好品性,以期日趋柔顺,能够达到初生婴儿一样的水平吗?去除不合人的自然本性的欲念,以期进到万物与我齐一的境界,能够做到一丝杂念都没有吗?发表意见,立言教人时,能够做到谦虚谨慎吗?施惠于民,治国理政时,能够做到不使用智巧、权术吗?处理同外国的关系时,能够做到对各国一视同仁,决不拉帮结派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