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子》第八章解说

(2019-08-22 00:41:06)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从内容看,本章像是继续对上一章说的具有“谷神”品格的人做评论,赞之为“几于道”的人,并对其具体行事中表现出的“善性”加以说明,最后用“不争”概括其品格的本质特征并指出其对人的“效应”;因此,就改用“上善(之人)”来称呼了。——这是我的理解,不敢说此章原本就是上章的后一部分,所以还是处理为独立的一章。

 

【解说一】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

1首先要注意这四句话的“用词”:从后文和全章看,头句的“上善”是个名词性词组,且是指人,即等于“上善之人”;第二句的“善”字不是“善于”义,而是名词,“水善”是指“水的善性”。 “有静”的“有”通“又”,“而有(又)”是“强调地表示转折” ,让听者、读者注意“静”与“利万物”在这里是“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水静止了,必是到了最下的位置,这位置是一般人不愿意呆的(中国人信奉的是“人往高处走”),所以又追加下一句,指出这“静处”乃是“众”也即“万物”所恶之处。末句的“几”字像是动词,接近于的意思,“几于道”可翻译为“几乎就是道的化身”。

2可见这头一段的结构是:首句“上善似水”是摆出论题,像是发表“宣言”;二、三句字面上是指出水的一个重要特性,但作者是用来说明“上善”在哪一点上“似水”,并同时“这样地”交代他做上句论断的理由。注意:作者一定是早就知道“上善”的品性的,他说这一句,不过是用“似水”来概括那些品性和对“上善(之人)”作介绍,而不是申说他发现“上善似水”了故而知晓了其品性。因此,二、三句虽然直接是陈述水的特性,但其实是申说“上善”如何,末句则完全是对“上善”作评赞,不是说“水几于道”:老子当然只会用 “几于道”来评赞人,哪会这样评论“水”。——反过来,这也说明“上善”确是指上善之人(这里大概是暗指得道君主)。又,是因为生命物质都需要水,所以说“水善利万物”,并用以喻指上善之人给所有人带来福利;水静止了,必处在最低处,最下位,而且水的本性是“趋静”、“争向下位”,故说“水有静”,暗喻上善之人不居功自傲,一定主动地、安心地自居众人之下。因此,有人说“有静”的“有”通“取”,争取义,不无道理,可视为“一说”。

 

【辨析】

1这一段,《今注》在原文第一句后打句号,二、三句后都用逗号;《译注》虽在第一句后用逗号,但在第二句后打句号。其他注家也多这样句读。——我以为这是误读:如此标点,“故几于道”就是说“水几于道”了;但老子哪会是先论定“水几于道”,以此启发人们想到,“似水”的上善“也”几于道。

2、第二句中的“善”字,注家们都理解为“善于”义,我以为也是误解。——理由是:这里需要凸显的是水的品质、本性,而不是“才干、本事”,而“善于”正是针对才干的评价词;从语法上看,说“善于利万物”则有“搭配不当”之嫌;特别是 ,句尾用“有静”(“不争”)来概括这个“善于”的要点、本质,接着又用“居众之所恶”来对此句所说作指证,更是不合事理和逻辑。

3、第二句,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静”,其他各本中“不静”都作“不争”。沈先生从甲本,他认为从本章语境看,不会是“不争”,只能作“不静”。他说了很多理由,我多不认同,但不辨析了,只说一个意思:古人写字往往“认偏旁而不认全字”(《论语》中就有借“因”为“恩”的例子,《韩非子》中此类例证更是不胜枚举),有的版本“静”作“争”,其缘由乃在于此;所以没有必要做“静”“争”之辩。——至于在帛书甲本中,“似水”写作“治水”,有人说是因为古文“台”与“以”同字,“治”与“似”同音,故借“治”字为“似”了。我以为这个解释可取。

4、这段四句话,《译注》翻译为:“最高尚的品格就像水,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不争先。安居于人所厌恶的低处,因此它的行为最接近于道。”这说明译者认为:“上善”是指最高尚的品格,即至少不是直接指人;这段话只是赞颂水,尚未涉及“具有最高尚品格的人”;“几于道”的是水的行为,而水的“行为竟然“最接近于道”,乃因它安居于低处。——这些理解怕是都“不到位”。也许,只是译文词不达意,并非理解有误。翻译难啊!

5、此段头句,王蒙这样转述:“最好的状态是水的状态,最好的品德是水的品德。”——第二、三、四句,他的“转述式译文”是:“水善于给万物以好处,却不争取自身的利益。它不拒绝待在别人不愿意待的地方,所以接近大道。”

 

【解说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1、这七句是列举“上善”之“善”的具体表现,七个“善”字也都是名词,前面的“居、心、与”等字,是交代该句是从哪个方面说他“善”的,后面的“地、渊、仁”等,则是指出该“善(性)”的具体表现,兼有“举证”的意味。例如“居善地”,是说在“居”的方面,他的善性表现为“地”。——“居善地”列在七善之首,足见这个“居”字不是指居住地,而是指社会政治待遇,因为选择居处一般是谈不上道德上的“善”的;据此又可推知,后面的“地”字不是指处所,理当是指“卑下的地位”(《荀子·儒效篇》就有“至下谓之‘地’”的说法)。所以此句是说:上善之人在对待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方面,其善性表现为甘居下流,也即具有谦下的美德。这个品质是“道性”的“根本”,这里又直接与上文的“居众之所恶”相呼应,所以此句排在了第一位。

2、第二句好懂,是说上善之人其心之善有如深渊:平静、深沉、容纳百川。这具有很大的概括性,所以列在第二位。第三句是说,在同人交往(“与”是交往义)方面,其善性表现为“仁”,即对人有恻隐、仁慈、关爱之心。第四句“言善信”明白好懂,无须解说。第五句“政善治”,从字面看,是说上善之人在为政方面,其“善性”表现为力求实现大“治”:“治”是与“乱”相对待的,意味着天下太平无事,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等。在老子看来,达到这局面的途径是居上位者“无为”。从这一句看,“上善”理当是指得道君主,因为其他人谈不上“政”善什么。——第六句“事善能”的“能”通“耐”,句义是:在处事方面,他的善性表现为有耐心,决不急于求成”(若将这“能”字解释有能力,办事功效高,就不好说是道德上的“善”了)。末句说“动善时”,是说上善之人一切行为都“与时迁徙应物变化”(司马迁语),总是与时俱进,顺乎自然地办事,不预先抱定非要怎样不可的目的,即庄子》说的“不从事于务”,这等于说“无为”,是老庄学派认定的最大的“善”的表现,还带有总结前几善的意思,所以放在最后说,并就此过渡到下一段。

 

辨析

1、不知为什么,注家们竟然多把这七句中的“善”字也理解为“善于”义,好像这是罗列上善之人七个方面的才能。结果自然是使得他们的译文又显得“搭配不当”。——例如第三、四句,《今注》就译作“待人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似乎能否“真诚相爱”和“遵守信用”,也都是才干问题,人待人不能真诚相爱、说话不守信用,乃是因为未能掌握这两方面的技能。这说得过去吗?

2、有人认为,仁是儒家崇尚的行为标准,道家、老子视之为有为的表现,一定不以为 “善”的,所以怀疑“与善仁”句有误。我以为,这里有个误会:老子确实对“仁”持批判态度,但那是针对要求把仁作为制度、行为规范来对人民进行教化的主张、思潮而发的,并不是一般地反对人对人抱“仁”的态度,不是要否认个人的“仁心”是一种善性。因此,“与善仁”用在这里,一点不与老子思想相抵牾。——说明:此句在帛书乙本中作“予善天”,甲本只存“予善”二字,“天”字残缺。“予”通“与”,这不成问题,但“天”决不通“仁”。考虑到《老子》中关于“天”的许多说法都是从德行角度着眼的,如“功遂身退,天之道”(第9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第77章),从而认定《老子》原文乃是“予(与)善天”,此句是说上善之人在同人交往方面,其善性表现为像天那样,给了他人好处而不求报答,损有余而补不足等,不但说得通,也许更好一些。

3、后三句,《今注》翻译为:“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掌握时机”,应该说都是误译:不仅都把“善”字误解为“善于”了,更忽视了,“发挥所长”去做坏事,不但不是道德上说的“善”,而是大“恶”。——足见“事善能”的“能”确是借作“耐”。

4、《译注》给出的这七句的译文是:“居处趋下让人,心如深渊包容万物,交往真诚而友善,诺言诚实而有信,为政顺道而善治,办事有条而不紊,举动应时而有节。”

5、最后两句,王蒙这样解释:“事善能:水有水的多方面的能力、能量,冲流,浮载,灌溉,洗涤,溶解,调节,等等,从不失职。动善时:到了一定的高度,受到了一定的推动或者吸引,该启动就启动,不会轻举妄动,也不会麻木不仁。这里的关键是它给自己的定位从低,它不争夺竞争,它从不自出心裁,它永无过失。”

 

解说三夫唯不争,故无尤。

1、这最后一段,是指出“上善之人”的上述“善性”对于他自己的效益、价值。由于那些善性主要表现为并且根源于“有静”二字表达的“谦下”精神,这个精神的否定说法就是“不争”(“争”,总是争向高处),所以这里将“有静”改为“不争”了。——在帛书甲本,“不争”作“不静”,更证明在在这里“静”“争”是通假字。

2、这末一句是个因果复句,是指出“不争”反而能够带来人们总想通过“争”来求得的好处。因为“无尤”的“尤”是借作“訧”,作名词是指过错、罪过,作动词则是怪罪、责怨的意思(成语“怨天尤人”中的“尤”字就是此义)。毫无疑问,此句才是本章的主旨意思。于是要问:按说,这意思具有普遍意义,即适合于所有人的,为什么用“上善似水”这样一句话开头?就说“人善似水”不行吗?不是更好吗?——我以为,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一章,作者本来是针对君主而言的,就是说,这里的“上善”原本是、不过是“得道之君”的替代说法。只有这样解释,才能说明“上善”何以像水一样地“利万物”,对普通个人来说,可以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哪能先说他“善利万物”啊。

 

辨析

1沈先生说,这一章是“论政治既要‘善利万物’,又需‘静’,乃至‘不仁’。”我则以为,本章是承接上章的主旨意思(“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说下来的,所以末尾这表达主旨意思的一句,不但是同上章的主旨句相呼应,而且简直是变文重复那一句。——“无私”同“不争”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根本的、内在的原因;“成其私”同“无私”的关系是:前者是从后者收到的“功利性质的效果”;“无尤”则是因无私而自然地得到的“德性的回报”。讲完外在的功利效果之后,再讲一下内在的德性回报,不是顺理成章吗?

2、 这末一句,《今注》翻译为:“只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怨咎。”《译注》翻译为:“因为他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就能避免失误。”——沈先生的译文颇有特色:“但就因为不能保持静态,所以没有突出的成就。”说明:他认为,“尤”在这里是“作本义‘特异点’、‘突出的’解。《说文》:‘尤,异也。’”

3、 这一句,王蒙意译为:“由于它不争夺什么,不与谁发生争执,也就不会有什么过错或被埋怨。”

 

译文

上善之人,也即圣君明主,就像水一样:总是为万民谋求福祉而又谦卑自处,主动退居众人都不愿呆的低下地位。因此,可说他几乎就是大道的化身。

(他的善在于:)在对待社会地位方面,他甘居下流;他的心有如深渊,平静、深沉、容纳百川;在同人交往(相与)方面,他待人慈祥,充满爱心;他言而有信,一诺千金;他施政只求达到社会大治,毫无私利的考虑;他办事有耐心,决不急于求成;他做任何事情都不抱非怎样不可的目的,总是与时俱进,顺乎自然地进行。

就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他不会犯错误,不会遭人怨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