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德充符篇》解说(5·4-4)

(2019-01-21 00:48:16)

5·4-4

“何谓德不形?”

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为法也,内保之而外不荡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离也。”

哀公异日以告闵子曰:“始也吾以南面而君天下,执民之纪而忧其死,吾自以为至通矣。今吾闻至人之言,恐吾无其实,轻用吾身而亡其国。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解说

1、 纯从字面看,孔子这次对哀公之问的回答像是所答非所问,但从下文可知,哀公却因他这回答而释去了疑问,即已经懂得了“德不形”的意思和价值。——我据此认定,孔子对“德不形”的解释乃蕴涵在他关于水平的比喻说法之中,并进而推定:

直接关涉“德不形”的,是“德者,成和之修也”句,而此句和头句“平者,水停之盛也”明显构成对偶句;因此,这一句必是从那一句得到的“类比结论”,理当可以从这个“类比关系”中去求得“德不形”的确切含义。

头句可以说是给出了“平”的一个定义,所以“水停之盛”的“盛”是“盛夏”这类说法中的“盛”,指事物发展的顶峰、极点,“之”字相当于“至”。因此,该句说明论者的想法是:水由流动到停止流动也即静止,是有个过程的,这过程达到极点时,水就静止了,这时它的表面状态就是“平”。

因此,讲“德”的对应句中,“修”字也意味着一个极限,而且理当是指“和”达到了最高程度。——由此可知,此句中的“和”字是动词,汇合、积聚的意思;“修”字则是借作“休”,因为“休”也有“盛壮”义,可视为“盛”的同义词(《诗·周颂》:“休有烈光。”郑玄笺:“修者,休然盛壮。”)

于是又明确了:与“水”对应的“成”字也是名词,即是借作“诚”,指人待人的真心诚意。待人诚意的“动态表现”在于针对的事情、问题,也即显示诚意的“方面”的加多;因此,“成和之修”是说在一切方面、在任何问题上,行为都体现着诚心,绝无虚情假意的时候。——现在知道了:“德者,成和之修也”,乃是孔子仿照水的定义给“德”下的定义。

末尾两句,与给“平”下了定义后追加的两句,也有“对应关系”:“外不荡”是水“停之盛”也即“水平了”的外在标志,所以“水平”成了衡量他物平不平的标准(“法”是准则义,“内保”的“保”是安定义);同样地,“德不形”意味着“德性充足”也即“德”本身的存在,故而“德不形”的人可以“比对”出他人的“德性状况”,堪做人们的“道德榜样”,因之对人最具吸引力,大家都觉得离不开他了。——据此可知,“德不形”的“形”字是“表现出来让别人看到”的意思;“物不能离也”的“物”字是指人。可见这末一句才直接回答了哀公的“何为德不形”之问,彻底释去了他对于哀骀它这个丑人何以被众人仰慕、亲附的疑惑,其蕴含的思想是:不有意表现德性,只是按其自然本性行事、活着,以致他人简直举不出他的“德行”来的人,实际上是、也才是最有道德的人,故而正是这样的人对他人最具凝聚力。

2、 哀公后来对闵子(孔子的学生闵子骞)说的话,则须注意:

“以告”的“以”字是有“潜在的宾语”的,而且必定蕴含在上文中,但一般都不予说出。——因为读者理应体认得到了。

“始也”是相对于“今也”说的,所以常译作“从前”或“当初”;“南面而”是“君天下”的状语(“南面”已见过多次了;这个“君”字是及物动词),前面的“以”字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相当于“只是”、“唯”。

“执民之纪”的“执”字是治理义,“纪”是指法度、准则;“之”字是介词,相当于“以”、“用”。——故“执民之纪”等于“以纪执民”,“执民”在古人心中是“规范民众的行为”的意思,但今人多翻译为“治民”,读者又多在“统治人民”的意义上理解这“治民”。

“今吾闻”领起的三句中,“至人”是指孔子;“无其实”何意,应自己悟出;“轻用吾身”同前面叔山无趾寓言中说的“轻用吾身”义同,也是说自己行事思考不周以致犯了错误,但从下接“而亡其国”看,此句是接着“恐”字说下来的,后两句只是陈述听了孔子的话后得到的觉悟和产生的担忧,不像是据以回顾过去从而得出的对于过去已然情况的认定。

总的说,哀公说这几句话,是想说明:他以前是刻意地争取做个好君主,也即有德之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其实谈不上是有德之人;现在明白了,不刻意追求什么,完全忠实于自己的自然本性,则看似无德,其实最有德,从而最能得人爱戴。——这也就是本寓言的寓意。啊!庄子是要昭示世人:道德,善,是与“真”、与“诚”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后者是前者的根本。

 

辨析

1、 我对孔子答话末两句的解释,又是“空前的”。《今注》和《方注》各有注曰:“成和之修:完满纯和的修养”、“成:保全。”译文分别是:“德,乃是最纯美的修养。德不着形迹,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肯离去。”“所谓道德的修养。就是保全中和之气。所谓内德不外荡,就是万物自来亲附而不离去。”——按这注释和翻译,前面讲“平”的几句就简直是同下文毫无关联的纯粹的废话了,孔子这几句话就完全没有回答哀公的问题了。但这怎么可能呢?

2、 哀公后来对闵子说的几句话,《今注》的译文是:“起初,我以国君的地位治理天下,执掌法纪而忧虑人民的死亡。我自以为尽善尽美了。现在,我听了至人的言论,恐怕我没有实绩,只是轻用我的身体,以致危亡我的国家。我和孔子并不是君臣,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方注》的只是行文有些差别,意思基本相同。——你觉得这译文怎样?

 

译文 

“什么叫德不形呢?”

孔子说:“所谓平,是水完全停止流动时其表面呈现的状态。水平面可以作为衡量他物平不平的标准,就因为这时候它内部安定外表又不震荡。类似地,所谓德,是人的诚心汇聚到不能再有增加时其表现的待人方式。因此,不有意表现出其行为的德性来的人,就成了人们的道德榜样,大家都觉得离不开他了。”

哀公后来有一天对闵子说:“从前,我只是以国君的身份君临天下,自以为是在用法度规范百姓的行为,并且一直是在为百姓的生老病死操心,还觉得对于治国之道我是懂得很深透的。现在我听了至人的一番话,才感到我恐怕实际上不是我自己想象的那种有德之人,我可能因为行事考虑不周而犯错误,以致误己误国。我与孔丘可说不是君臣关系,而是道德上的朋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