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德充符篇》解说(5·4-2)

(2019-01-20 18:41:41)
 
 5·4-2
仲尼曰:“丘也尝使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眴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其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不)战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资;刖者之屡,无为爱之:皆无其本矣。为天子之诸御不翦爪,不穿耳;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
 
【解说】
1、孔子的这个回答,“战而死者”句之前的部分比较好懂:
①“尝使”是曾经出使的意思,“楚”是指楚国;“适见”的“适”相当于“恰巧”,“豚子”是指猪崽子。——“食于其母”是说正在吃母亲的奶,但不能说“食”有吃奶的义项。头句中的“也”、“于”二字都是衬字,只起舒缓语气的作用;第二句中的“者字结构”是指事;从后文可知,“豚子”不止一个。
②“少焉眴若”句的主语是“豚子”,承前省略了;“少焉”可译作“一会儿后”:“少”可表示时间很短;“焉”是助词,放在形容词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然”;“眴”是“惊疑地望着貌”;“若”和“焉”字的用法相同。——后句的中的“走”字,在当时是逃跑义。
③两个“不得”句,是对上述情况作解释,即是猜度小猪的心理:这两句潜在的主语是“妈妈”,“焉尔”是语气词连用(“焉”和“尔”都可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相当于“矣”)。——后句的“得”字相当于“能够”;“类”字是“善”义,在这里引申为“善待”也即“关爱”的意思了,其“宾语”也是“己”,承前句省略了(《国语·楚语上》:“余恐德之不类,兹故不言。”韦昭注:“类,善也。”)
④接下三句是根据上述情况和推测得出一个关于爱的一般性结论:句首的“所”字是助词,只是起强调作用;两个“形”字,前一个指形体、身体,后一个是“喜形于色”的“形”,表现的意思,故“使其形者”是指谓促使母亲表现出“母亲的作为”来的品性。——明乎此,就知道这三句该怎样翻译了吧?又,到此为止,显是告诉哀公一个大道理:认识一个人,不在于知道他的外在行为表现,更要知道促使他那样表现的内在原因、根据,也即他的“居心”。
2、接下直到“不得复使”句为止,还是举例说明上面这个道理,但不好懂了。难在这两点:
①“皆无其本”句是申明前两句陈述的事情的原因:“本”字是指事物据以成为该事物的根本,也即上面说的“使其形者”。据此可知,上句说得很实在:没了脚的人(“刖者”)的鞋子(“屨”)就是没人穿的鞋子,就只有鞋之“形”,没有“使其为鞋”的东西了,自然不会被人(当作鞋来)爱惜了。注意:“无为爱之”的“无”字是代词,相当于“没有人”;“为”相当于“施”。——但此句前面的一句说得很没有道理:怎么能说“战而死者”就不配享有厚葬的待遇呢?注意:“翣”是棺饰,身份等级越高的人,其棺木上挂的饰物就越多;“资”字是送义,“不以翣资”是说不可给那人的棺木上加饰物。因此,我怀疑“战”字之前脱漏了一个“不”字。
②接下五句字面上是说,侍奉天子的人(泛称“诸御”)就不能剪指甲、穿耳朵,娶了妻子的男人就不能再进宫里来服役了。这无疑是要说明,保持自然属性乃是做天子“诸御”的人的“本”,损坏了就失去其本,亦即“无其本”了。——我不知道天子的嫔妃是否真地不能“剪指甲,穿耳朵”,但倾向于不相信,所以担心我对这几句的理解可能有误。
3、“形全犹足以为尔,而况全德之人乎”两句,是最要紧的两句,但正是这两句不好懂。我的思路是:①这明显是说“全德之人”较之“形全”更“足以为尔”,所以这“形全”必是“形全之人”的缩略表达,从这语境看,应是指上文提到的几种人,称之为“形全”,是因为这里着眼的是他们“身体-生理上的表现”。②“为尔”的“尔”字是代词,相当于“此”、“如此”,但上文并未说及他们自己做了什么,故“犹足以为尔”当是说“对他们尚且如此严格要求”:从上文确实都是讲对那些人的“要求”看,此解不会有误。③因此,这里做的比较是说:对“全德之人”的要求就更加严格了。据此可知:这个“全德”就是“德全”的意思,所谓“严格要求”,对他们自己来说,就是不允许自己有不符合“其本”的表现,也即绝对“守其宗”,在庄派就是绝对地保有人的自然本性。——可见这两句其实是小结前文,说:全德(德全)之人是最严格地保有其作为人的“本”,一点未受损害的人。这自然是暗示哀骀它就是全德之人,以此回答哀公“此何人也”之问。所以接下用“今”字领起的长句予以点明,不过卖了个关子:不直接这样说,而是说哀骀它乃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者”。
4、最后两句好懂了:①从“今”字起,到“不受也”为止是个陈述句,复述哀骀它的三个情况,“今”字可翻译为“您说的这个”,“也”是句末语气词。②末句头上的“是”字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代词,相当于今天说的“由此看来”,潜在的主语是“哀骀它”③“未言而信”的“信”是取信义;“无功而亲”的“功”字是事功、功绩义,这里是指“带给他人的好处”;“亲”是(被人)亲近、喜爱的意思;“使人授己国”的“使”字是假设连词,“人”是特指国君,“授”的间接宾语不言而喻,就未予说出了。
 
【辩析
    1、“不得类焉尔”句,《今注》不对“类”字作注,径直翻译为“不像活着的样子了”。《方注》则有注曰:“类:像。”但也翻译为:“不像活着的时候了。”——这一句,我只见到傅佩荣先生的译文与“类”字挂上了钩:“与自己不是同类的东西了”,但他这译文也属误译。
2、“所爱其母者”以下三句,《今注》的译文是:“可见它们所以爱母亲的,不是爱它的形体,乃是爱主宰它形体的精神。”——《方注》的,只是将“形体”改作“形骸”,“精神”改作“德性”。
3、“形全犹足以为尔”句,《今注》只是翻译为:“为求形体的完整尚且如此”。——《方注》做了个注:“为尔:感人如此。”其译文是:“保全形体的人尚且能够让人感动”。
4、我未见有人讨论过“战而死者”句是否有脱漏的问题。——《今注》说,此段头句的“使”字应是“游”字,理由是从前有两位大注家说过“本亦作‘游’”和“孔子无使楚事”。我以为,孔子在这里是“寓设人物”,不必同历史上的那个真实的孔子挂钩。
 
译文

 

孔子说:“我在出使楚国的途中,曾经碰巧看到有一窝小猪崽子在它们已经死了的妈妈身边吃奶的情况:吃了刚一会儿,它们突然显得惊疑似的望着那母猪,然后一起跑开了。这一定是因为它们发现那母猪不再看它们了,于是知道它不再能够关爱自己。可见子女爱母亲,并不是爱母亲的身体,而是爱她那内在的、使得她表现出母亲作为来的东西。同样地,战场上不战而死的人的棺木不得用棺饰,受刖刑被砍了脚的人穿过的鞋子不会受到爱惜:就因为这二者失去了其根基。所以,作为天子侍奉者的嫔妃、侍从等人不能剪指甲,不能穿耳朵;娶了妻子的男人只能呆在宫外,不能再度进宫作天子的侍从。对形全的人尚且如此严格要求,何况对于全德的人呢?您说的这个哀骀它不说什么就能得到人们的信任,没有给他人带去实际好处就受人喜爱,以至于君主想把自己的国政交给他处理还只担心他不愿接受,所有这些在在说明,他一定是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