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德充符篇》解说(5·1-3)
(2019-01-18 06:31:07)
5·1-3
常季曰:“彼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为最之哉?”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众生。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勇士一人,雄入于九军。将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犹若是,而况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者乎!彼且择日而登假,人则从,是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
【解说】
2、孔子的回答不好懂,让我详作讲解:
前三句是总领:头两句是说,(人们追随他,)其原因就像没有人会到流动的水那里去照相,而只会到静止的水那里去照相一样(“莫”相当于“没有人”,“鉴”是照镜子的意思);这无疑是说:乃因他保住了他的本性不变。第三句是又从理论上对这意思做个解释。下文不过是这意思的展开。——注意:第三句头上的“唯”字可读作“只因为有”,三个“止”字,前一个是名词,特指“止水”,即静水;第二个是用作及物动词,从“留下”义引申出的“照出”义;第三个又是名词,与前两句联系起来考虑,就知是指人在水中照出的影像,故“众止”是指众多人的(也即不同的人)的影象。
接下的六句(从“受命”二字起),就是字面义,意在申明只有自身“独也正”的人,才会成为榜样,受到众人的敬仰,成为公众追随的人物。——这里,“受命”是“得有生命”的意思,“于”字相当于“自”,“地”字和“天”字后略去了“者”字;“独也正”是说既保持了独特的个性又保持了天性的完整性:这个“正”字是借作“整”;“万物之首”的“物”是指人,“首”是首领义。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两句:这是表达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对上两句说的意思做发挥:“幸”字是幸亏义,但这里当是“正因为”的意思(“幸”字有时相当于“正”、“恰”);“能”是“能够”义,后句头上的“以”字也相当于“能”,为了不重复“能”字,就改说“以”了(《孟子·滕文公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两个“以”字都训“能”)。——前句的“生”字是借作“性”,本性、本质义,后句要“众生”连读,因为这像是一个合词了,即是“芸芸众生”这说法中的“众生”。所以这两句同常季的问题直接挂钩了。
“夫保始之徵,不惧之实”:这是揭示前两句蕴含的一个重要思想,即人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不变,乃是勇敢无畏的实在内容,质言之,前者对后者具有本原性,是后者的根据。注意,“始”在这里是名词,指人初始时就有的东西,故也是指人的先天本性;“徵”是“表征”义。——其实,“始”字有时就相当于“生”,如《礼记·檀弓下》中说:“丧礼哀戚之至也,节哀顺变也,君子念始之者也。”郑玄注曰:“始,犹生也。念父母生也,不欲伤其性。”
接下直到“彼且”之前的几句好懂了:“勇士”开头的四句(其中“九军”等于说“千军万马”;“将”是副词,想要的意思;“自要”即自我约束:此“要”字读腰),是为了引出“而况”领起的长句;这长句是指出像尧舜、王骀这样的人,必然比“勇士”更加勇敢无惧。注意:“者”字前面的话就是申述“更加”的原因。——“官天地”和“府万物”意思相同(“官”和“府”本为同义的名词,这里都用作动词了),是说他们的视野、气度、境界与常人不一般;“寓六骸,象耳目”是讲这样的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肉身和感官,指出他们就是前面说的“物视其所一”的人(“寓”和“象”也用作动词了,但是意动用法),故接下的“一知之所知”句是把“一”字也用作及物动词(此句的后一“知”字,我以为是借作“至”),再下面的“而心未尝死”句是说没有考虑过死的问题(“尝”是“品味”义)。
1、 “彼且”领出的结尾几句是作总结,明确地回答常季“物何为最(聚)之哉?”的问题。——头句的“彼”字是指上句中“者”字结构指谓的那种人,因此当然是暗指王骀;“且”字相当于“但”、“只”;“择”字是借作“怿”,“喜悦”义;“假”字是借作“驾”或“遐”,故“登假”是“登升”的意思,指登升到一个高远的境界。第二句中的“人”字是指他人、众人;“则”字是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从”是跟随义。第三句等于说“就是这原因”:这个“是”字相当于“此”,指代前文蕴含的有关内容,“也”字是表示肯定的语气。末句中的“何肯”相当于“哪里会”;“物”字就是常季问话中的“物”字,指跟随他的人们;“以……为事”是“把……当回事”的意思;故此句是顺便说明一下他对“有人跟随他”这个情况的反应、态度。
【辨析】
1、 常季说的几句,特别是“常心”这个说法,注家们的理解颇不一致,《今注》有注曰:“常心:指不起分别作用的心,领悟道的真谛。”其译文是:“王骀修己罢了,他用智慧去理解分别一切的心,再根据这个心返回到不起分别作用的‘常心’,为什么众人会归依他呢?”——《方注》也有注曰:“常心:恒常不变之心,即死生不变,天地覆坠不遗之心。”其译文是:“王骀只是重视修养自己,运用他的智力去修治他的心灵,然后再进一步去求得恒常心,人们为什么这样尊崇他呢?”
2、 “幸能正生,以正众生”两句,《今注》的译文是:“幸而他们能自正性命,才能去引导众人。”《方注》的是:“尧舜幸而能自正心性,所以能够引导众人自正心性。”—— 这两个译文的意思好像同上下文都衔接不上。
3、 “夫保始之徵”以下两句,《今注》的译文是:“能保全本始的征验,才会有勇者的无所畏惧。”“本始的征验”这说法让人读不懂。——《方注》的是:“善保宗本的人一定有特征,就像是勇敢的人具有无所畏惧的气概一样。”这译文则与原文相去太远了。
4、 结尾四句,《今注》和《方注》都不把“是也”当做一句(不在前面打逗号),前者的译文是:“他能从容地选定吉日而超尘绝俗,大家都乐意随从他。他哪里肯以吸引众人为事呢?”——后者的译文是:“王骀将指日登升而与玄道冥合为一,人们都乐意归依他。他哪里肯把引导弟子当一回事呢!”
【译文】
常季说::“[你是说,]他修身养性是凭着对世界万物的正确认识,而让内心充实、安定、平静下来,又从这种内心情感状态出发去观察世界,以致这种心情成了他的恒常的心态、性格,[是吧?]但为什么这样就会使得人们都追随他呢?”
孔子说:“(因为)人不会把流动的水当镜子照,只会把静止的水当镜子照,就是说,只有自身静止的东西才能够把他物的形象反映出来。从大地获得生命的,唯有松柏既表现了独特的个性,又保全了完整的天性,故而冬夏长青;从上天获得生命的,唯有尧舜既表现了独特的个性,又保全了完整的天性,所以成了众人的首领。可见只有始终坚守自己自然本性的人,才能引领同类众生也自正心性;因为保有自己的本性,乃是行事勇敢无畏的根据和保证;所以勇士单独一人,也敢威武雄壮地冲入千军万马之中。仅仅是想求得好名声而自我约束的人尚且能够如此,何况是包容天地、含藏万物,认自己的形体只不过是生命的寓所,把耳目看作自己存在的象征,因而视心智所至的一切为同一物类,从未把生死放在心上的人呢?这样的人,他是只要愿意,就随时可以升进到更加高远的境界的。人们会追随王骀,原因就在于此。但他哪会把别人如何对待他放在心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