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8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人间世篇》解说(4·6)

(2019-01-16 18:38:22)


    4·6

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解说】

这个寓言就不好懂了。

1、“故”字之前的几句,倒是只有难懂词语:

① “荆氏”像是指一个姓氏,但从接着是说“宜楸柏桑”,不是说“善楸柏桑”看,应是一个地名。——所以头句是说: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那里很适宜于楸树、柏树和桑树的生长。

②“拱”、“把”、“围”无疑都是量词,是测量圆形物“围度”(即横截面周长)时使用的度量单位。知道这两点就够了。——具体说法不一,从这段话看,一只手拇指和食指合围的粗细叫一拱,两手拇指和食指合围的大小叫一把;一围是用整个手臂合围,故比一把更粗大。

③“杙”是木桩;“高名”,联系后文看,当是借指名门望族之家的豪宅;“丽”即房屋的椽、柱(后来写作“欐”);“樿傍”即“樿榜”,指房子的大柁,也有人说是单幅板的棺材。——“斩”是“披荆斩棘”的“斩”,泛指“砍”或“砍断”。

2、前一“故”字领出的长句是对“楸柏桑”的“命运”做评论,但只是一个简单的判断句:“未终于……而夭于斧斤”是主语,“此”字是其复指词,后五字是谓语。——很明显,“材”字前脱漏了一个“三”字。又,“中道”是表示时间的状语,前面的“而”字相当于“就”,后面的“之”字是衬字;“斧斤”就是斧头(“斧”和“斤”是同义词)。

3 “故”字领出的长句就难懂了:难在说不清此句同前文的意念联系,也即此句的作用,作者追加此句的用意。——可以确定的是:“解”是指一种求福解罪的祭祀仪式,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向河中投入活牲口或活人祭品(叫“适河”),按规定,额头为白色的牛,鼻孔向上的猪,生痔疮的人,都不可用作祭品。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何以用“故解之以”四字领出呢?这就莫名其妙了。

4、结尾三句好懂,前一“此”字开头的句子是说,这一点,是所有巫师都深知的:头上的“此”字是指上文说及的那“三者”不可以适河的规定,充当全句主语;“以”字是表示程度深的副词,作“知”的状语;“知”字后面的“之”字是复指头上的“此”字,可以省略的。中间一句是说,他们认为用以上三者做祭品不吉祥:其中的“以”字是动词,相当于“认为”,“所以为”是“以所为”的改装,“所”字相当于“之”,是复指充当全句主语的“此”字。——末句的结构可从上两句得到启发,无疑是说:但这三者却正是神人认为极为吉祥的。注意:“乃”字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副词,相当于“却”,“之”字是衬字。

5、最后我要说:如果同庄子抬杠的话,该说这个寓言的前一部分讲得不合事理:楸柏桑树既然刚长到一两把大小就会被人砍掉,哪还会有人砍得到三四围,以至七八围的?但我又想,恐怕不好这样责备庄子,因为在这里,庄子其实只是要说:你有哪种用途,就会有需要该种用途的人来置你于死地,所以你只有无用,才能保全生命,得享天年。——想到这一点,我突然进而想到;后文大概是又用三例从反面说明,你没有哪种用途,就可得免相应的惩治:“适河”对于“被适者”来说乃是祸害,所以额头为白色的牛等三者没有了“适河”的用度,正是对他们自己的大用啊!这样,第二个“故”字句不同上文联系得很紧密了吗?末一句借神人来点明这寓意,不是“神来之笔”吗?这样推想下去,“故解之以”四字我竟终于获解了:原来,“解之”二字错位了,这“故”字乃相当于“反”,还应“故(反)之”为一读(后加逗号)。说明一句:我给出的原文仍然写作“故解之以”,一是因为这样才好引起我的上述讨论,二是因为我对自己的这个颠覆还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就据以改动原文。又,“故”字有“反”的义项,旁证是:《韩非子·内储说下》中有一“燕人无惑,故浴狗屎”句,其中“故”字就该训“反”(“浴”字是借作“欲”)。

 

辩析

1、“此材之患也”句,我未见有人指出“材”字前脱漏了“三”字。我认定脱漏了,是因为我认为,这一句无疑是针对上面提到的“楸柏桑”三种树说的,而少了“三”字,让“材”字泛指树木,就同语境不相恰了。——《今注》和《方注》都将此句翻译为“这就是有用之材(招来)的祸患”,都给“材”字添加了“有用”这样一个定语,说明两位译者也感到了,不对“材”字加以限制,那是确实“同语境不相洽”的。他们为什么没有想到加“三”字更好一些呢?

2、对后一“故”字句,《今注》和《方注》都只对“颡、豚、亢鼻、适河”这些词语作注释,不讨论句义和此句同上下文的联系与作者说此句的“用意”问题。《今注》的译文是:“所以古时禳除的祭祀,凡是白额的牛和鼻孔翻上的的猪,以及生痔疮的人,都不可以用来祭祀河神,这是巫祝都知道的,认为那是不吉祥的。”这意思怎么用“所以”领出,译者就不管了。——《方注》的意思全同,同样用“所以”领出。又,《今注》有注曰:“解之:犹禳除(王懋竤说);即祭神求福解罪。”《方注》也有注曰:“解:祭祀之名。”未“解之”连读。

3、本则寓言,《今注》是和上一寓言合为一章的,并认为这是南郭子綦接着“嗟夫”之叹后说的话,《奥义》批评这个处理为“误断”。我同意这个批评,所以单列为一章。

 

译文

宋国荆氏那地方适宜于楸树、柏树和桑树的生长,但这些树长到一两把粗细时,就被要找木橛拴猴儿的人砍掉了;长到三、四围粗时,就被想为建造豪宅找檩条的人给砍伐了;长到七八围粗时,则被寻找大柁的贵族富商砍走了:所以,活不到天寿就中途夭折于斧头之下,是那三种树的大患。与楸、柏、桑三种树的遭遇相反,举行解的祭祀典礼时有个规定:额头为白色的牛,鼻孔朝上的猪,生痔疮的人,都不可以用作祭品投河。对此,所有巫师都知道得很清楚的,因为他们认为用这三者做祭品是不吉祥的;可神人却认为这是他们最大的吉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