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间世篇》解说(4·1-11)
(2019-01-09 20:31:59)
[孔子继续说:]“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解说】
这收尾的几句是说明应用“心斋法”将取得怎样的成功和该如何理解这个成功。
1、 读懂前三句是关键。注意:
头句的主语,也即“瞻”的主体,不是“行心斋者”其人,而是他想要去“教化”的对象;因为孔子这是要转而指出:你的“对方”也在观察你,他是根据他对你的“观感”来决定他是否接受你对他的“施教”以及接受的方式和程度的。
所以“行心斋者”在这里是受事,即是“彼”字之所指:他是他的对方的对方了,而“彼”字正是常用来指谓“对方”;“闋”是空白义,故“彼闋”是指(在对方看来)行心斋者心中空空,亦即坦坦荡荡,毫无图谋,更无坏心恶意。
“者”字是表示假设,标明第一句和第二、三句间具有条件-因果关系。
第二句中的“虚室”和“生白”都是动宾结构:“虚”用作及物动词了,“室”是借指“心”;“白”是指光亮。
第三句的前一个“止”字是“停留”义,后一个通“址”,但我更怀疑原本作“之”(音同而误),或是“此”字之误。——所以头三句是说:你想感化的人要是看到你胸怀坦荡,对他毫无所图,就会去除对你的疑虑和戒备,心里升起光亮,就会(面对你时)怀着安全吉祥的情感了。
2、 上述这种情感是人对别人产生信任的心理基础,是向对方“趋同”的前奏,所以接着说下面两句:“夫”是代词,指代上述情感;“且”相当于“将”;“不止”即不止息。故这两句是说:这种情感还会延续、发展下去,所以称之为“坐驰”。——据此可知,“坐驰”的字面义是“身未动而心驰”,是指谓“因感到他人的善意而生发出好心情了”。
3、 再下面三句是根据上面说的意思,回过来向颜回点明行心斋的要点和效用:“徇”是“使”义;“内通”即“通内”;“而”相当于“故而”;“外于心知”是说不玩弄心计权术(用老子的话说是“绝圣弃智”);“将”是副词,必定义;“来舍”,我以为等于说“前来拜访、结交”。——故这三句是说:多反省自己(发现自己存有干预别人之念就去除之),因此也就决不对人玩弄心计、权术,那就即使厉鬼恶神也一定会主动前来与你结交的,更何况人呢?
1、 最后四句头上的“是”字,是复指上文中蕴含的“心斋感人法”,充当前三句的共同主语,所以前三句是说:这(心斋感人法)其实是万物相互感化的共同规律,也是夏禹、虞舜“之所纽”,伏羲、几蘧“之所行终”。这自然是为了引出末句“而况散焉者乎”。——三个引号中的说法是庄子自造的名目,你一定领会得到大意的,就不必追问“究是何义”了。又,几蘧必是与夏禹等齐名的古代帝王,也不要追问详情。
1、这段话,《今注》有几个注释是:“瞻彼闋者:‘瞻’:观照。‘闋’,空。观照那个空明心境。”“虚室生白:空明的心境生出光明。”“坐驰:形坐而心驰(成《疏》。)”“外于心知:排除心机。”“纽:关键。”“散焉者:疏散之人,指一般普通人。”——《感悟》中有个说法:“实际上,‘瞻彼阕者’,乃是描述进入心斋的开始,如同捅破‘窗户纸’看到未见的世界一样。”
2、这段话,《方注》的译文是:“如把眼前万物都看作空虚,就能使自己心境空明而发出纯白的自然之光,吉祥就会集于虚明之心。如果心境不能空明虚静,这就叫做形坐而心驰。使耳目等器官内通于心而排除心智在外,鬼神也会来冥附,何况是人呢?这样万物都可以被感化,这是禹、舜处世应物的关键,也是伏羲、几蘧始终不忘的御世原则,更何况平庸之辈呢?”
3、我要说个意思:孔子在前面论证颜回去卫国将“必死于暴人之前矣”时,是把禹也列入“求名求实者”之中的,无疑带有“贬斥性”,在这最后的总结性教诲中,却似乎视禹为“首圣”了,这是为什么?是原文作者不自觉地陷入了矛盾,还是我理解错了?请读者细察之。
【译文】
[孔子继续说:]“人要是看到某人心地坦荡,对自己毫无所图,就会去除对那人的疑虑和戒备,心里升起光亮,产生安全吉祥之感, 而且这种情感一定会延续发展下去,所以可称为坐驰。这说明,人只要多反省自己,去除对别人的任何图谋之念,决不玩弄心计、权术,就会即使厉鬼恶神也将前来与他结交的,何况是人呢?这其实正是万物相互感化的共同规律,是明君禹、舜据以获得人心的关键,古圣伏羲、几蘧行事的最高原则;既如此,凡夫俗子哪能不这样待人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