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齐物论篇》解说(2·4-4)

(2018-12-29 18:06:40)
2·4-4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解说】

1、读懂这段话的关键,是先要明确这两点:
①头句说的“一”虽是“道通为一”的“一”,齐一的意思,“为”是“为名为利”的“为”,谋求义,但在这里,“为一”是特指“谋求别人与我齐一”,即认同我的主张、做法。
②第二句是个判断句,头上的“而”字是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充当前句的复指词,是句子的主语;故此句是说:这是不懂得人我本来齐一的表现,可称为“朝三法”。——“而”字有时相当于“此”,在讲解1·1-3段时已经交代过了。

2、“朝三”不是一个现成的语词,读者会看不懂的,所以马上说个设问句“何谓朝三?”接着就给这样一个怪名字做个说明。——注意:这“何谓”的“谓”字通“为”,故此句的正确翻译是:为何叫“朝三法”呢?

3、一直到“亦因是也”句为止,都是对“何谓朝三”作说明,其中多有难字。
①狙公是指饲养猴子的人(“狙”是一种猿猴);“芧”是山栗,也叫橡子;“赋”是给予义。——“然则”可翻译为“那就”:“然”字是表示认同对方的意见,“则”字相当于“就”,故“然则”可读作“然,则……”。
②“名实未亏”是说:将“朝三而暮四”改为“朝四而暮三”,可说根本没有改变什么,即:既仍然保有关爱猴儿的“美名”,又每天每只猴都还是只喂食七个栗子这个“实在内容、利益”也未受损失(“亏”是损义)。
③“而喜怒为用”是说:但却收到了让猴子们“转怒为喜”的好效果:这里,“用”是功用、效果义;“为”是取得义。——此句可视为“而为喜怒之用”的改装。
“亦因是也”句的“亦”字是副词,相当于“不过”、“仅仅是”;“因”字是“凭借”、“依靠”义;“是”字是复指词(指上文陈述的“做法”)。所以此句是点明将上述“为一法”称为“朝三(法)”的缘由。——很明显,这个说明同时也是揭露、讥讽、批评这个“为一法”的虚伪性、狡诈性、欺骗性,指明它是不识大体的人使用的“耍小聪明的方法”。
3、最后四句是申明圣人决不耍弄“朝三法”这种小聪明,而是从“复通为一”的高度倡导“两行”法,所以用“是以”二字领出。对这四句要注意:
①这是针对“朝三法”所体现的、不把对方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这种自私的、“有为”的“待人态度”而发,所以“和之”作为圣人的“待人态度”,根本内容(意思)必是把自己与对方看做同样的、平等的人,因此,这个“和”字是“应和”的“和”,“之”字是指代“意之所属”,泛指“他人”、“对方”。
“以是非”句是针对“朝三法”中蕴含的“是自己而非他人”因而不惜进行是非之争而发,故这个“以”字还是借作“已”,句义是“不作是非之争”。
③“天钧”的“钧”同“均”,指上天安排的也即自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均衡的、平等的关系;“休乎”是“止于”义。所以“而休乎天均”句是说:而以人我平等,大家都觉得享受到了符合自己本性的公平为满足。——“休”字还有喜悦、欢乐义(“休戚相关”的“休”),用此义解释此句中的“休”字,也通,甚或更好。
末句是呼应前面的谓之朝三”句,给达至“休乎天钧”这个好结果的、圣人的待人态度也起个名字:“是”字也是用作复指词;“之”是副词,相当于“则”;“两行”的“行”字相当于“成”,成功义,所以“两行”是现在说的“双赢”的意思。——《鬼谷子·摩》:“行者,成也;廉者,洁也。”陶弘景注:“行贵成功,故曰成也、”可证“行”字确有“成功”义。
 
辩析

1、我对这段话的解读具有颠覆性:几乎所有关键词语,我的解释同历来注家们的理解都不一样。——末尾四句,我的句读也不同于他们的:他们给出的原文,“以是非”之前不加逗号,或者前后都不加逗号。

2、请看《今注》》给出的首尾几句的译文:“[辩者们]竭尽心智去求‘一致’,而不知道它们本来就是相同的,这就是所谓的‘朝三’。什么叫‘朝三’?……名和实都没有改变而猴子的喜怒却因而不同,这也是顺着猴子主观的心理作用罢了!所以圣人不执着于是非的争论而依顺自然均衡之理,这就叫做‘两行’。”——结尾几句,《方注》的译文竟然是:“三、四之名和它们的总和都没有改变,但猕猴却因迷惑于颠之倒之的现象而妄用喜怒,养猕猴的老翁也顺着猴子们的意思。因此圣人混同是非,而一任自然而成事,犹如泥坯纯因陶钧的运转以成器一样,这就是纯任是非,类似于陶钧向左向右运转而皆无不可。”

3、我还想介绍两个名家的解读。一,闻一多先生在其《庄子章句》中论及这里的“朝三”寓言时,说:“顺其所喜,避其所怒,因任物情而利用之,此亦‘因是’之道也。”竟以为庄子是在表扬狙公,把“朝三法”当作统领全局、居高临下地处理矛盾的方法了。——二,马恒君先生的《庄子正宗》一书,将“众狙皆悦”以后几句翻译为:“其实在名与实上都没有损失什么,只不过是按猴子的喜怒来做,也是这样随着它顺着它罢了。所以圣人总是由着它把是非调和统一起来,回归到自然运转中去,这就是是与非各得其所的两行。” 
 
译文
劳心费神,企图通过使用心计的方法让别人认同自己的主张,这是不懂得人我本来就齐一的表现,这可以叫做朝三法。为何叫“朝三法”?一个饲养猴子的人给猴子分橡实,说:“早上三个,晚上则四个”。猴子们听了都对他怒目而视。他于是改口说:“那就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吧。”猴子们听了都兴高采烈。这样,他既让猴子们感到他是关心爱护它们的,自己的实际利益又没有半点损失,却取得了让猴子们转怒为喜,完全服从他的安排的效果,而且这仅仅是靠用心计达到的。
因此,圣人不这样做,而只是应和他人,因此也就不作是非之争,满足于人我平等,大家都充分展示自己的自然本性。这可以称为“人我双赢”(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