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赵又春
赵又春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087
  • 关注人气:71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逍遥游篇》解说(1·1-8)

(2018-10-10 16:53:34)

1·1-8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解说】

上一段为止,都是在极力渲染大鹏之大:躯体大,飞行能力大,为远行做的准备大,飞行的时间、高度、路程大,同时用“之二虫”和斥鴳的“小”作对比和陪衬,从而给人的以强烈的“小大之辩”的印象。这最后一段,就开始发议论,拿上面讲的小大之辩的道理来评人事了。——所以这末一段才是本篇真要说的意思。

1、第一句是说,世俗社会公认的四类优秀人物:凭见识足以为官者,品行显扬一方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者,以及才德兼备上了君位且能取信于国人者徵一国者当是指好君主,前面的“而”字是连词,相当于“以及”,他们的自我感觉也是因为没有大视野大胆识大气魄而自满自得,之二虫斥鹌没有二致“效”、“比”、“合”三字在这里是作为义词使用的,都“适合”、“堪当”义“徵”有证明、证验的意思,这里引申“取信”义;“若此”的“此”字自是指上文谈到的“小知者”,即蜩与学鸠、斥鹌等——这头一句就显示了庄子对于当时“名人”的轻蔑和不屑,将他们归入蜩与学鸠等“小知者”一类。这当然又反过来说明,前文那样地描述大鹏,乃意在启发人们,当今社会那些自以为是、且似乎得到公认了的优秀人物、“社会精英”,是可以超越并且应该超越的。“文章学”说,这头一句写得妙极: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句,就从上文说的动物寓言十分自然又非常精准地过渡到人类现实,将两者紧密勾连在一起了。

2、接下从“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句起,到“斯已矣”为止,是借宋荣子之口对“那些人”作具体的评论了(宋荣子即宋钘,也叫宋牼,此人有些道家观点,庄子对他评价甚高)。这几句很难懂,请注意:

第一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头上的“而”字是承接上文“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说的,所以不是表示转折关系,而是表示因果关系而,等于说“故”。——所以领出的话是“笑之”若是表示转折,就该说赞之”、“敬之”了。

于是进而可知:“笑之”的状语“犹然”应是说明“笑之”的态度持续不变即这个“犹”字是“音犹在耳”这类说法中的“犹”,可准确地翻译为“总是”“一直”——任何另一种解释都不合事理,在“犹”字的用法中找不到根据。

接下用“且”字引出的两句,是对“犹然”作补充兼起证明作用说:宋荣子对那些人所抱的“笑之”态度不因外界的影响而断续或在程度上有所增减——“且”在这里是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两个“举世”后“而”字“因他的这个态度”的压缩表达;誉之非之“之”是指代宋荣子,接下的“而”字则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加重嘲笑分量的意思,”的意思相反意味着对嘲笑对象稍表宽容了本是努力义,是消沉义

再下面的“定乎辩乎两句,似乎来得突兀,意思也不明确,但下句“斯已矣”启示了:说这两句是为接下将对前述三种“小知者”作具体的指摘、批评而先行对他们做出某种程度的让步性肯定”,同时用这种方式交代他(宋荣子)之所以仅仅是对他们抱“笑之”态度的原因,或者说理由”。——要知道这两句表达的,乃那些人奉行的儒家所倡导道德原则,因此,他们并不是无情无义少廉寡耻之人宋荣子这个庄子承认的近乎得道”,对他们是既不视为同道而敬之,又承认他们真能做到这两条也容易,只是还不够”。所以在这两句后“斯已矣”一句。

1、彼其于世“犹有未树也”几句,则进而评论宋荣子本人了注意:

“彼”相当于“他”只是多用来指“对方”,即前文已经谈及到了的“对象”;这里,上几句全是介绍宋荣子对别人怎样,现在另起话头,转而评论宋荣子本人了,为使文章脉络清楚,就加个“彼”来点明一下主语。——“其”字是反身代词,“自己”义,所以“彼其”相当于“他自己”。于世“世”字何所指,颇不明确,我们也就只能笼统地理解为泛指“世人世事和一切世俗的东西”了。

“数数然”是作者自造的说法,这里显是指谓一种对事的态度、心态,所以我以为:前一“数”字动词,读第三声,计算义(数钱”的“数”);后一个是名词,读第四声,数量义;故“数数然”是状写人在专心、谨慎、仔细地做清点、计算工作时的情况、神态和心情这里就用来描绘那种特别看重和关注名利事功大小的“小家子气派”所以前句是说:至于宋荣子本人,他对于世人世事和一切世俗的东西,确实并不放在心上总是抱着一种超然的态度。这是庄子对宋荣子的正面的肯定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前文述及的宋荣子会有那种“超然表现”的原因,提供一个更深刻的解释,暗示大知之为大知,乃在于他是在更广阔更高远的视野中,来观察人生和生命的价值。——但庄子并不认为宋荣子已经完全得道,所以接下又说:虽然,犹有未树也这个“未树”,当是指自己想做到但未能做到的事(“树”有树立、建树的意思)

2、荣子“未树”的是什么?庄子不作说明,而是马上转而讲列子都还“有所待”(列子即列御寇,确有其人,但《庄子》中讲到的列子是被神化了的。这“待”是依赖义),并且举出列子有着明显超出宋荣子的地方能御风而行(“御”是“驾驭”义),轻巧自如地在空中飘游半个月之久才返回来,并且对于世俗的寻求福禄寿之类的事也一点不放在心上,超然处之(“致福”的“致”是求取的意思)这是文人们所谓的“曲笔”,不但暗示了宋荣子确实“犹有未树”,还交代了它的大致内容,那就是尚未达到更高的自由,同时启示读者:人的不自由就在于“有所待”,去掉一个“所待”,就是向自由迈进了一步,就是多有一个“(建)树”。——接下“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免乎行是说免于步行),则既是肯定会飞的列子对外界条件仍然是有所亦即还没有完全的自由,同时又反衬不如列子的宋荣子当然更有所待,离完全的自由境界差得更远。又,列子“所待”的明显“风”,亦即空气又暗示了:大鹏也并未达到完全的绝对的自由,人追求自由是一个无限的过程这样,逻辑的结论就是:只有把自己“物化”,即和万物融为一体,没有了“我”和“外界”的区分,以至于可以说我所待的只是我自己了,才达到了真正的完全的自由

3、“若夫乘天地之正领出的收尾句就是把上文蕴含的暗示和启示明确地说出来,点明真正的逍遥也即完全的自由是什么,和怎样达到这个人生的最高境界。——“若夫”是发语辞“乘”是顺应义“泠然”是轻巧奇妙的意思;“正”用作名词了,是由“正常”、“常法”义引申而来的“准则”、“规律”的意思“六气”是古人对六种物理现象的概括究指哪六者,说法不一,最有名也比较合乎实际的是司马彪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辩”与“正”对言,故是“变”“恶”读 w,是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或“怎么”注意:此句显是用“疑问兼感叹句”的形式表达正面的肯定的意思

7、“故曰领出的关于“三无人”的三句,我在拙著《我读庄子》中作了很详细的讨论,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参看,这里就不做解说了,只说一个意思:对这三句,注家们和学术界的解读、讨论、发挥,是太多了,但我以为大多属于“感想”,完全是对于原文的“注释”的,几乎没有。

 

辨析

1、就我所见,注家们对这段话的前部分,除头句外,几乎全是误解:认为领出“宋荣子犹然笑之”句的“而”字是表示转折;将“犹然”注释为“笑的样子”、“还是”、“不禁”等;把两个“举世”句解读为对宋荣子的赞扬;把“定乎”、“辨乎”开头的两句说成是陈述宋荣子的行事标准。——所以,“而宋荣子……斯已矣”这几句,《今注》的译文竟然是“而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宋荣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夸赞他却不感到奋勉,整个世界都非议他却不感到沮丧。他能认定内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就这样罢了。

2、“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句,我未见有谁对其中的“世”字做过注释;前半句,《今注》翻译为“他对于世俗的声誉”,将“声誉”改作“虚名”,就是《方注》的了。——“数数然”,则《今注》和《方注》都做了注释,分别是“汲汲然,急促的样子”和“营求急促的样子”。这也是历来注家们的共同看法,但我未见有谁交代过这解释的训诂根据。

 

【译文】

据此看来,那些见识足以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人心愿,道德能使国君感到满意,以及因德才兼备而当上了君主足以取信于全民众的人,他们自己的认识,是和斥们相仿的。所以宋荣子一贯对他们抱嘲笑的态度,既不因为这个态度得到世人一致的称赞就更加轻蔑他们,也不因为这个态度受到大家普遍的指责就对他们稍有宽容,这些人能够做到区分亲疏远近,又能以流行的荣辱观念自律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宋荣子本人,确实对于世人世事和一切世俗的东西不放在心上的但他虽然达到了这水平还是有他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至于列子,则行,轻盈舒适地在空中漂游可以这样外出十五天后才返回家来;对于求取富贵寿考之类的事他就更是不放在心上了;但他这也只是免于步行的辛苦罢了,同样也是有所依赖。谁若是总能顺应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驾驭六气转换生灭的变化,以至能够在无穷的时空中尽情遨游,那才完全地无所依赖的人

因此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