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逍遥游篇》解说(1·1-2)

(2018-10-04 19:01:56)

 

   1·1-2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解说

1、 这一段,是先借用一部叫《齐谐》的书(据说是齐国的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之事的书)的记载,来描述那鹏鸟南飞场面之壮观,以显其“大”:它起飞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浪花会溅到三千里之外(“击”字通“激”水击“击(激)水”的倒装),身体引发的旋风会疾速地升到九万里的高空(“抟扶摇”很难懂,历来说解不一,我以为:此句是与上句对言的,故“抟”字是用的本义,把东西捏聚成团的意思,前面脱漏了一个“气”字;“扶摇”是庄子自造的说法,指疾速上升貌),并且一去就要连续飞上六个月才停歇下来(句中的“以”字相当于“则”;“六月”是表示时段,非指“六月份”;“息”是停止义)。

2、接下三个“也”字结尾的判断句,是估计人们看到上述场景将会生发怎样的“观感”:先把那“场面”比拟为自己设想得到的、众多野马在狂奔,喘着粗气,扬起漫天尘埃的情况(前两句),继而想到大鹏这样久飞,自然体力消耗大,需要不断进食,因此它们一定是随时吸纳空中存有的可以吃的东西(第三句)。——注意:第三句开头的“生物”动宾结构,即“生”是作为“搏”的同义词使用的司马相如《上林赋》中有“生貔豹,搏豺狼”句,可证“生”有捕捉义);在这里是特指“食物”“之”相当于是呼吸义;“吹”是“吸”的意思反义词又可作同义词使用,这在古文中并不奇怪

3、再后面两个“邪”字结尾的疑问句,则是说他们(读者)因此还会想到:既然常有鹏鸟在天空飞翔,那么灰白色会是天空的正常颜色吗“苍苍”是指灰白色)?天一定宽广得无边无垠吧?这是基于对鹏的惊讶而生发的联想,于是又追加一句:那大鹏若是往下看,也一定会像我这样想的末句中的字是指大鹏;“是”字是指代“意之所属”,此处是指“我的想法”;“则已矣”的“则”字是借作“而”

 

辨析

1、 本段第三句,即“《谐》之言曰”,《今注》和《方注》分别译作“《谐》书上说”,“这部书中说”,似乎都谈不上有错,但我以为译者其实没有读懂原文:他们都把“之”字看作相当于“的”的结构助词了,可此句的“之言”,乃是“言之”的倒装,即这个“之”字是代词,指代作者上述的、关于大鹏鸟南徙的事。因为这样理解才切合原文作者的思路:他相信读者会把他上面讲的关于大鹏鸟的事看作“怪事”,所以主动征引《齐谐》这部书中的记载以为佐证(“志”通“识(誌)”,记载的意思)。因此,他这一句的意思理当是:该书谈及大鹏南徙之事也是说……——若是《今注》或《方注》理解的意思,他必是径直说“《谐》曰”,不会添加“之言”二字的。

2、 水击三千里句中“击”字用的本义,即是拍打的意思,此句是说大鹏起飞时先划水三千里;《方注就注曰:“水击:击水,拍水。”翻译为:“击水行至三千里远”这似乎也说得通,但其实很“不通”,因为按这理解,句义虽然粗看也是极言大鹏之“大”却同时又显示了它的“无能”:竟然要“击水三千里”之远才能够腾空升起;而如果想到前面说过的“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则又会发生一个问题:“三千里”还不够它身体的长度,它怎么会“击”得这样“短”呢?作者加这一句到底要说明什么?——“抟扶摇”解更多,尽管没有一种说法因明显有根有据而具说服力,但一般都认为,这是说大鹏自己翼拍旋风上九万里高空(《今注的译文,《方注》的意思全同我则认为,此句虽然还是申述大鹏之“大”,但与上句一样,也是通过指出它的“行为”的影响、后果之大,来间接地显示它的品性、本事之大,而不是直接陈述它还有哪个大本领;所以,这里说的“扶摇而上”的主体(状写对象),乃是大鹏“抟(气)”的行为引发的“旋风”,而不是它自身的“状态”;而且,从“文章学”看,若按上述传统理解,此句同上一句就不“对偶”了,从而这里前后三句话的“分工”就安排得不恰当了

3“去以六月息者也”句确实难懂。我以为,前两句是状写大鹏起飞活动的空间规模”,突显它的力量之“大”,这一句则是交代它飞行的时间长申明它的决心之“大”,而且说这三句都是为了彰显大鹏自身的性状、力量,此时还无需同时依凭什么而具有此性状和力量所以三句“者也”二字加以概括)。因此,《今注》方注将此句翻译为它是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颇不中肯且不说很难讲清楚为什么大鹏要选在六月飞离北冥以及为什么六月必有大风,又恰逢发生了海运”;要紧的是:这样理解降低大鹏“大”的水平,显示了它对于外界环境的依赖性这就有背本文主旨了,因为从后文可知,)原文作者显是要用大鹏的形象来解释和宣扬人要活得“逍遥”,亦即拥有“高度的自由”——而且,从“文章学”看,按今注和《方注》的理解,这一句同上两句就接不上了,其中的“者”就用得没有道理了。

    4这里我想顺便指出王树人、李明珠二先生所著《感悟庄子》一书以后简称《感悟》)讲到以上句时竟发出这样的感悟“其所描述的鹏飞之象,似乎既隐含道象又隐含易之象。作为道象,可以看到,鹏之去南冥,正是道行天地的动态整体态势。作为易道之象 ,这里的三、六、九数字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其中,九、六乃是阴阳爻的显示,而三则是八卦的整体。”这恐怕不切原文作者写这几句话时的思想实际。三和九,明明只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古人用来“言其多”的数字,即使《易经》中也如此,如爻辞中就有“三年不觌”(困卦)、“跻于九陵”(震卦)句,其中三、九都不是确数,而是强调时间长、跻得高。这里当也是这种用法,极言大鹏动作和力量之大而已。至于六,这明明是半年的月数,同周易用六指谓阴爻,巧合而已,义理上哪挨得上边!自己在别处发这样的感悟可以,说这意思原本蕴涵在《庄子》文中,就是误导读者了。——我还要说:对庄子的这几句话,也能“纰漏”来,例如既说大鹏身长至少有三千里,又用“水击三千里来渲染它起飞的声势这就不恰当:溅起的水花的“跳空距离”(或“助飞距离”)仅和身长差不多比例地说,岂不“击”得太无力了?又如,按现代科学知识,地球一周还不到八万里(地球半径为六千七百公里),身长“不知其几千里”的大鹏朝一个方向飞行半年,它飞到哪里去了?据此看来,原文中的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吗?也要发掘它们蕴含的深意?这读《庄子》,会是什么结果

5野马也领起的三句,《今注》的译文是:“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被风相吹而飘动。”《方注》的几乎全同。我敢肯定,译者自己也不明白这译文的意思,一定是因为不能不给出译文,才这样“姑妄译之”的(实际上,两书都未说明应如此解读的理由)。——我指出这一点来,是想顺面声明一句:我对自己上面提供的解释也没有把握。

 

译文

有部叫《齐谐》的书,是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该书也谈及了大鹏南徙的事,说:“大鹏从北冥迁徙到南冥去,起飞时,在水面上激起的浪花会飞溅到三千里之外,在空中造成的旋风会疾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它一经离去,就要连续飞行六个月才停歇下来。”(读者会据此设想,)那场面像是无数的野马在疾速奔驰,喘着粗气,扬起漫天尘土,(并且猜测,)大鹏飞行的六个月中,进食一定是与呼吸同时进行的;因此还会进而想到:(既然天上会有大鹏在飞翔,那么,)人们平时看到的灰白色的天空,会是天的正常颜色吗?天空会高远得无边无垠吗?大鹏要是往下看,也会生发这样的想法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